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职称论文 > 职称论文精选

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思考

论文堡 日期:2023-07-24 19:34:34 点击:131

本文是一篇职称论文,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应构建以应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将课程重点放在应急技术运用和职业能力训练上,为此应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基层应急处置实践与高危企业岗位实习,做好对职业人才从业能力的建设。
一、研究回顾
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着突发事件预防与危机应对的现实问题,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研究。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内容体系构建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联邦政府和相关国家机构设计和发布了一系列应急管理政策制度文本,体现国家对应急教育的重视与支持,这也成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同时,政府部门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大量应急管理理论和实践信息,相关著名应急管理学者也撰写了诸多应急管理教材。如,《应急规划》《应急管理概论》《国际灾难管理概论》等。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充分考虑应急管理多学科融合交叉、面向实践的基本特色,其课程内容涵盖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内容,如美国应急管理局(fema)通过建设应急管理学院(emi),设置了一系列的应急管理课程。在应急课程实施方面,国外学者提出了包括传统课程实施方式,如课堂授课、案例教学、参观考察等,适应时代发展还提出了诸多现代化开放式的课程实施方式,如情景模拟学习、桌面推演、专题讨论等。目前,国外对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研究主要出于围绕国家应急管理实践和政策需求,打造服务具体实践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张海静、高园、薛澜等较早针对应急管理在职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展开探索,围绕科学设定应急培训对象、系统规划应急培训内容、充实应急管理人才培训保障措施,致力培训“具有战略眼光和一定专业技能的应急技术与管理人才”。随后国家行政学院于2010年正式成立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对各级各类在职应急管理人员开展教育培训,开启国内应急专业培训先河。此外,学历学位教育作为应急管理人才孵化的主要途径,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我国第一个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本科专业,2005年,河南理工大学成立首个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类本科专业,其他高校依托专业优势也陆续开展应急管理教育。随后,在国家“全灾种大应急”概念倡导下,2019年,教育部审批建立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082902t),属于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本科特设专业,并在2020年审批建立应急管理专业(120111t),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内相关学者在应急人才教育模式、应急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应急人才培养体系和策略、国外应急技术管理人才培养启示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初步摸索,为我国应急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和方向上的支持。
二、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时代应急管理人才的现实需求。据统计,截止2020年,全国范围内安全监管、安全服务、安全技术应用人才缺口达43万人,社会各界强烈呼唤满足需求的更高质量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在政府层面,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可以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时应急处置能力,满足政府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职能现实需要。在企业层面,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可以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应急管理人才,满足企业规范安全生产、减少生产事故风险的现实需要。在社会大众层面,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可以引导公众掌握基本应急知识与技能,在全社会形成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在应急管理人才庞大现实需求下,推进应急管理学科教育改革,促进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政府与社会的共识。
第二,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大。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核心,当前我国把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成立,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实现了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组织机构变革。2020年,教育部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增设应急管理、应急技术与管理等本科专业并在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规划中心和应急管理部于同年公布首批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厂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名单,中国矿业大学、防灾科技学院等19所高校入选,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实施主体规模扩大。
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科研究范围模糊。应急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与应用性,其中涉及到公共管理、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自然地理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当前我国应急管理学科教育主要依托相近专业开展,有高校依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展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如暨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有高校依托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如南京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还有一部分高校依托管理科学与工程、地理学专业、企业管理专业、地质工程专业、法学专业等进行应急管理人才教育培养,其中以防灾科技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为代表。应急管理人才分散在不同专业与学科进行培养虽然可以保证人才培养特色,但在人才培养目标、内容体系、教学设置乃至学制均存在较大悬殊,各个学科对培养对象知识能力要求也不相同,易导致应急管理学科研究缺乏明确的研究范围和边界。
第二,课程体系设置紊乱。当前我国应急管理课程体系设置较为混乱,一方面表现在不同高校之间课程体系差别较大。有研究在对全国7所开设应急管理类本科教育的院校开展课程体系调研后发现,7所院校的应急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不一,主要体现各自院校学科或行业地域特色。由于教育部尚未出台统一的应急管理课程体系标准,部分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缺乏应急管理共性核心知识教学,难以满足应急管理人才培养需要。另一方面表现在课程形式设置单一,理论教学课程开设较多,实操训练安排较少。从当前部分高校专业学分比例来看,武汉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等管理类学科背景院校,应急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12.2%~18.8%;青岛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和劳动关系学院等工科学科背景院校,应急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占总学分的16.5%~26.5%,体现出理论教学仍充当着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针对技能实践培养的课程教学薄弱。
三、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思路
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重点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由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三个层面问题。立足于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现状,综合管理学与教育学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提出“三位一体”应急管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所谓“三位一体”应急管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是依据培养途径不同,将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划分为学历学位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3种模式,遵循“以人才为中心”“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组织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实现环节”“以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为配套保障”持续动态改进机制的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位一体”应急管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
(1)满足新时代发展对应急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应急管理作为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工作领域,在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发展要求下,应确保应急管理人才在素质教育培养、专业知识传授予实践技能训练方面齐头并进。其中素质教育培养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媒介,注重培养应急管理人才风险意识与奉献精神。专业知识传授是要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的有效结合,有益创新理论教学内容,保障理论教学贴合实际。实践能力训练是训练人才运用理论化专业知识指导应急管理实践的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实践能力培养、技术应用以及技术创新。“三位一体”应急管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就是要从素质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三方面着手,满足新时代应急管理发展的要求。
(2)综合管理学与教育学人才培养理论。基于管理学与教育学人才培养理论,即以师资建设为抓手、以课程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培养理论,构建“三位一体”应急管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优秀师资队伍作为人才培养基本抓手,强调授课教师学科背景多元化和实践实训教师多样化,将双师型、复合型师资队伍作为未来师资建设目标。课程教学关系应急人才培养效果与指向,应在课程大纲与培养方案指导下设置如基础通识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等体现侧重点应急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上,注重利用政府、研究院、企业等专项单位实践实训资源建设校外应急管理实习基地。最终,“三位一体”应急管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下的人才是精通管理与业务的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能够胜任应急管理领域各项工作。
(二)“三位一体”应急管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逻辑
依据应急管理人才受教育层次与培养方式差异,将应急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导向,要求培养者以应急实际工作为指示,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习,成为精通业务也熟悉管理的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同时体现出差异化,如从事应急决策指挥领导型人才在应急专业知识外,还须具备先期处置评估、指挥决策与联动协同等特殊能力。组织体系与内容体系处于实现环节,即通过组织体系确立不同对象培养目标与任务;制定人才培养长期、中期、短期制度规划;落实人才培养任务并对培养成效评估反馈。内容体系则涉及人才培养课程规划、课程设计与实施及相关教材建设、教学安排等方面。除此以外师资队伍与支持体系构成配套保障,其中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制度流程出台、应急实训基地与模拟演练中心建设、配套资金保障等方面。
四、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考虑各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研究构建“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目标、组织体系和内容体系,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基本范式。
(一)学历学位教育
学历学位教育指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规定招生计划下,经由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学校单位完成学业后,获得国家统一印制的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在应急管理领域开展学历学位教育旨在通过系统专业教育,储备未来专门从事于应急管理事业的人才。应急管理学历学位教育由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组成,两者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本科阶段应急管理人才应作为应急管理事业主要力量进行培养,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在突发事件过程中决策、组织、协调、沟通、公关等管理能力,将作为基层应急事业管理者、企业安全生产监督者和应急产业从业者等服务于应急管理领域。研究生阶段应急管理人才接受更高层次应急管理教育,掌握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知识与能力,应着重将其培养为中高级综合型应急管理人才。
(二)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一种让受教育者获得职业技能理论知识和掌握相对应操作技能的教育活动,与学历学位教育相比其最大特色和亮点在于对受教育者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当前应急管理基层政府和企业专业人才少、结构不合理、引进招录难等矛盾突显背景下,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开始探索应急管理职业教育,如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兰州安全技术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急管理人才倾向于操作技能性应急管理人才,通过学习突发事件发生演变原理及灾害应对技能方面知识,全面提升其应急响应与处置能力,未来服务于应急管理工作一线与基层应急事务。

.........................
五、结语
近年来,经历汶川特大地震、8.12天津港爆炸、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我国开始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急管理人才作为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与支撑,必须摆在应急管理工作重要位置。围绕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依据与逻辑框架,研究提出“三位一体”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思路。在进一步系统整合基础上,从培养目标、组织体系、内容体系等方面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基本范式,并对我国应急管理人才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1)强化培养意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作为提高国家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人才培养意识。同时依据应急人才的不同类型,在设置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明确差异化培养目标,即,重视对应急管理人才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等基本能力培养,同时针对学历学位教育应急人才要求掌握在突发事件过程中决策、指挥、沟通等管理能力,培养其成为未来专门从事于应急管理事业的人才;职业教育应急人才加大对应急实操技能的训练,培养成为未来操作技能性应急管理人才;专业培训应急人才在于提升现有应急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以高效开展现阶段应急工作。
(2)完善应急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扩大人才培养规模。随着我国应急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与第三方社会机构都急需大批的应急管理人才。现阶段扩大应急管理人才规模,一方面需要院校依托现有学科专业与师资力量,突出办学特色,在系统制定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下,扩大招生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另一方面要推动我国应急管理学科体系改革与建设,推动教育部在应急管理类学科增加专业设置,加大硕士及博士点设立,同时建议将应急管理专业作为融合性新兴学科和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组成部分,与公共管理类程等学科并列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
(3)注重顶层设计,构建组织体系。基于顶层设计,应急管理人才培养要构建由政府、院校、企业共同参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组织体系,融合三方培养优势,同时弥补三者不足。其中政府作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主管部门发挥宏观引导作用,一方面应通过出台与实施制度政策参与院校人才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在对企业、院校、培训机构等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调控下规范人才培养工作。院校与企业在主体中主要充当培养实施者角色,吸收校企合作模式经验,以院校为主阵地从事应急管理人才孵化、在职应急人才培训及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辅以企业开展必要应急实训应成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新思路、新路径。
参考文献(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关闭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