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

论戈麦诗歌的生命意识

论文堡 日期:2023-09-07 20:43:14 点击:109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戈麦的诗歌展示了平凡生命各式各样的生存状态,他以诗人的敏锐嗅觉探知生命于平凡之中的哀、乐,沉、浮,准确把握了对生命的整体感知,可以说,这些诗篇浸透着戈麦独具个性的生命沉思,散发着浓郁的生命意识。
第1章绪论
1.1选题依据

文学论文怎么写?

生命意识成为文学作品诠释研究的介入视角,在中国始于1987年,学者张未民的《新时期小说的生命意识》首次将“生命意识”作为文学研究的介入视角。张未民在《新时期小说的生命意识》这篇理论文章中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生命意识的流变和发展,他提出,中国文学中真正的生命意识大潮最早苏醒于汉末魏晋的诗歌创作中,多为感慨生命的无常和易逝;唐宋以后,生命意识便在封建礼制的强势遮蔽下隐而不显,习焉不察;近现代学者王国维以悲剧精神诠释《红楼梦》,将生命意识从压制状态中释放出来;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是对生命意识的强力张扬;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生命意识的呈现已蔚为大观,纷乱多姿。他着重强调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三大生命意识表现:一、感觉,欲望,人性的开掘;二、生命意识中的死亡理解;三、运动变化中的生命永恒。最后评价新时期小说的生命意识书写结束全篇。
随后闵乐晓、于耀江、刘浪、吕象森、杨守森等学者发表了一系列从宏观角度或认同或否定生命意识的理论文章。其中,《文学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论视角研究》一书的作者高宏生学者在文中指出:“生命问题的切入角度能够为文学研究注入一股强而有力的新鲜血液,打开文学研究的新视域。生命活动的研究视角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文学创作及其作品与人的本质关怀之间的密切联系,文学的本质实际上和人的本质息息相关。文学创作应该树立帮助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功利目标’,文学活动应该、也必须成为确证生命存在的一种重要途经。”生命意识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作品解读视角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肯定,也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并将之付诸实践加以运用。2000年以后,以生命意识为切入视角的文学批评文章越来越多,研究者们不断挖掘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同一时代不同作家、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生命意识表现。生命意识视角的采纳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内涵的解读,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局面,而且突出了文学活动的人文关怀作用,更具“人”的意味,使读者更能产生共鸣感受、走进文学作品营造的审美化的生命境界。
..........................
1.2研究现状
同为八十年代北大校园诗人,与海子学术研究掀起的一阵又一阵热潮相比,戈麦研究则相对冷寂得多,迄今为止,笔者以“诗人戈麦”为关键字眼在中国知网、万方、读秀、超星等学术数据库检索到的相关资料只有七十余份,十分有限,资料的匮乏为戈麦及其诗作研究的深入带来阻碍的同时,也为学者研究戈麦及其作品提供了较大可能的发挥空间。戈麦于大学校园期间(1985年)开始诗歌创作,至1991年创作时间大约持续了六年,这六年期间戈麦写下了大量诗歌作品、六篇诗论(《异端的火焰——北岛研究》《起风和起风以后》《核心序》《戈麦自述》《关于诗歌》《文学生涯》,其中《异端的火焰——北岛研究》为戈麦的本科毕业论文,后五篇被集中收录在西渡主编的《戈麦诗全编》诗论版块)、四篇小说(分别为《放牧》《游戏》《地铁车站》《猛犸》),整理、编撰自己的诗歌作品集四种:《核心》《我的邪恶,我的苍白》《彗星》《铁与砂》,与好友创办《发现》《厌世者》《葵》等文学刊物,但由于戈麦在选择走向生命的终点之时将大部分诗稿毅然决然地毁弃,目前留存的诗歌作品只有两百余首。戈麦逝后,其友人西渡负责他的遗作整理出版工作。1993年,西渡摘选戈麦诗作140首组成《彗星——戈麦诗集》,经由漓江出版社运作出版;1999年,西渡收集戈麦目前仅存的所有诗歌作品汇成《戈麦诗全编》,共270首,后经赵思运考证,诗集收入的270首数目有误,实际数量为247首;2012年,西渡又主编《戈麦的诗》,收录戈麦诗歌作品199首,人民文学出版社蓝星诗库负责此次出版事宜,西渡在此诗集尾后又另附上其10首散佚作品。除以上集中出版外,戈麦的诗歌作品极少见于其他诗歌选本。刘福春、洪子诚等学者的诗学著述、文学史研究梳理也很难发现戈麦及其作品的踪影,即便出现也只有寥寥数语简略概之。近年来,戈麦及其作品的冷遇情况稍有缓解,2013年12月由吴思敬主持的《诗探索》连续两期以戈麦其诗为专题展开讨论并将讨论实况记录成文、刊发于众,引起了相关诗人、学者的注意。
..........................
第2章戈麦诗歌生命意识的概念界定和主要内容
2.1概念界定
宗白华先生谈到,生命是艺术的主要内容表现,艺术家不过是以他们擅长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各式各样的生命,并且让他们作品的受众能够感觉到生命意味。他的观点简明扼要地告诉我们:人类的任何艺术表现形式无一不透露着生命的内容。文学当是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诚然是以生命的各式样态作为书写对象的,生命作为作家无法回避的主题,亦然构成了文学的永恒,因而,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无可避免地包容了生命意识,或显或隐,或浓或淡。生命意识即是进入一种对生命有意或无意识的感知、思考状态,古今中外哲人、学派对此给出了诸般见解。
西方世界最早对生命的思考出现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悲剧中展示的生命多陷入无法掌控的宿命不可自拔,生命的伟大在注定的宿命面前唯有无可奈何。苏格拉底十分重视生命存在的意义,并且提出“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一观点,他认为值得过的人生在于生命主体的审思参与,这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之所在,而不是盲知、盲从,混沌一生。此外,他觉得关注生命内在的进步是重中之重——个体生命内在的灵魂进步是必须关注的重点。中世纪时期,经院哲学醉心于贬低生命的欲望满足,将生命的价值实现寄托在来世和上帝,自由鲜活的生命淹没在对上帝的热忱与崇拜之中。文艺复兴时期,斯宾诺莎、布莱斯·帕斯卡尔、卢梭等人开始思考生命的本质问题,他们竭力想要将生命从宗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卢梭倡导,爱自己,是保持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为了我们生命的健康生存,必须要努力做到爱自己,甚至于对自己的爱要超过对其他一切东西的爱……。为了保持基本的生命生存,生命主体首先要做到自我接纳,并且做到不断自我完善。及至现代,哲人们开始以感性的生命思考取代生命的理性主义。叔本华提出了生命意志说,意志在叔本华看来是生命的存在之所在,意志决定了生命的存在,构成了主要的生命世界,所以就生命意志来说,它主宰了生命;只要我们拥有健全的生命意志,我们的生存便也无需多余的担心。叔本华将生命或者生命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生命意志;尼采从宗教意义的角度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强势宣告“上帝的死亡”,要求重新估定生命价值,肯定人的意义,他强调以“超人”的强势去抵抗悲观的现实生活;海德格尔则以“存在”为关注焦点,启示个体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仍记得仰望神性和苍穹,实现有限存在的生活诗化。
............................
2.2主要内容
2.2.1社会生命——个体生命的社会生存关注
人无法以纯粹的个体形态存在,他总是处于社会之中,带有社会属性:人的思想来自于社会,是社会性的,而社会也总会影响人的心灵。人的生命之中无法抹去的社会印记,即本文所指的“社会生命”。“社会生命”是人于社会群体生活中受社会影响的内在生命,是被社会化的,它是人的社会心理需求的投射。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说,人是复杂社会关系的承载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的生命存在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人是唯一的复杂的社会性关系的存在,他在社会关系中生活,在社会往来中丰富:人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社会性群体的活动(家庭活动也是社会性群体的一种),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实践中积累和掌握了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各种生活经验,从而将个体生命融入社会这一大环境,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履行一定的社会使命,实现一定的社会或个人的价值目标。在这一过程之中,人往往会留下自己的社会生命轨迹,展现生命的社会现实生存状态。
戈麦短暂的一生并未出现重大挫折:成长、求学、工作……一切发生得井然有序,波澜不惊,和大多数平凡的生命经历一样,这便是戈麦作为生命个体所展示的自身的社会现实生存状态,但与大多数的熟若无睹不同的是,他自觉地以诗人视角对其进行审美把握,并且真诚地以诗行的形式记录下来。正如戈麦所言,“诗是对人的生存和内心的省悟”,他的诗歌创作离不开对生命本体的现实生存状况的关注。这些生命本体的社会生存状态经由诗人审美化的情感体验的加工,既艺术化地呈现出生之苦涩,也艺术化地反映着生命之坚韧;既体现了生命本体的自然属性,也体现了生命本体的社会属性,归根究底,是诗人对生命本体作为社会生命存在着的真实状态的诗意关注。
................................
第3章戈麦诗歌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
3.1挥之不去的生命苦涩
3.1.1个体生存的物质艰辛

·······················
3.1.2千回百转的爱情悲剧

························
第4章戈麦诗歌生命意识的艺术表达
4.1生命意识的意象呈现

·······················
4.2生命意识的语言表达

·······················
第5章戈麦诗歌生命意识的生发缘由
5.1个人特质与生命体验

··························
5.2时代背景与生命透视

······························
第6章戈麦诗歌生命意识的现实意义
6.1唤醒当代生命的自我关怀

文学论文参考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这些丰裕的物质财富的获得让人们付出了沉重的生活代价:匆匆的步履,睡眠不足的眼睛,疲乏不堪的身体以及大脑,等等。一切都太快了,坐在各类交通工具里面着急通勤的人群犹如被异化的齿轮工具,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们无法看见路边一户人家的阳台上开满各色的花,并给予这些怒放的生命短暂停留的关注,也不会察觉天上偶尔掠过的飞鸟和流云……与此同时,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存大背景充斥着数字化、虚拟化、程序化的变异,这极大挤压了个体生命的自然天性和真实情感的存在空间,众多电子产品、媒介信息羁绊了人们的身心,物质文明的发展逐渐让人们忽视了对自己切身的存在察觉,疏离了生命关怀的重要目标,人们在推崇消费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在追逐娱乐中找寻欲望的发泄。客观的疲惫和主观的沉溺、放纵阻碍了个体对生命存在的诗意关怀,“物质的丰富让人们眼花缭乱,世界的变化让人们心神不宁,原有的心理定势被打破,梦醒之后便懵懂,甚至周围世界是否真实也难以界定,于是人们就很难走进生命美的世界。”
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最早亲历者,戈麦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种生活困境,并且诉诸笔下化为沉重的生命觉醒。面对越发迷茫、越发麻木的生活困境,我们或许可以从戈麦富有浓郁生命意识的诗歌作品中找到突围的可能性。戈麦的诗歌作品大多记录着当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社会生存状态,书写在这种真实的社会生存状态下人们的精神思索,启示人们发现并追寻生命之美,进入生命的理想生存状态,从而实现对现实生活困境的诗意超脱。戈麦认为,当代生命的社会生存尽管有着诸多无奈,但人们可以选择偶尔放慢节奏,将目光搁至轻盈的自然、梦幻的远方以及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从中发现困顿之外的生命之美。这些可贵的生命之美启示着当代人们回归到生活和自然中去,观照自己真实的本心,寻求心灵的丰裕而非物质的富足,用纯净和淡然自由自在地活出个体生命的理想状态,以此释放生命的活力和灵性对抗麻木生活带来的萎靡异化。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文学创作历来自觉对现实社会、生存境遇实行感性或理性的观照,戈麦诗歌生命书写的特别之处在于对生命之美的发现,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得以让困顿之中的人们开垦一方精神净土,找到人之为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
...................................
第7章结语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生命的探索。生命意识、思想的探究活动由来已久,它既能够使个体生命达到更加了解自己的生存的目的,又能够指引个体生命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以应对可能的生活危机,这大概便是生命意识探究活动于个体生命的重要意义之体现了。而一部打动人心的富有思想价值的文艺作品自然而然也会存有作家独到且精炼的生命感悟和认识,这便是内化于作品骨血之中的生命意识了生命意识作为文学作品中骨血般的存在,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生命情感上的,读者可以在沉浸式的阅读过程中体验多样的人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生命认知,同时它也是文学这一艺术活动对个体生命的独特关怀和进一步的深化认知。带着认识生命、关怀生命的目的,本文从生命意识角度切入对戈麦诗歌思想主题的研究,渴望在探寻诗人生命轨迹的同时,深入体会其诗歌作品中所蕴含的对于生命诚挚的思考和复杂的生命态度。戈麦诗歌作品的生命意识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与同时代诗人的生命关注有相似之处,反映了共性的时代特征,但同时也具备了诗人个体思维的独特性。将戈麦与其相近的诗人海子进行对比,我们便能更加清晰地看见这一点。
戈麦与海子之间的人生经历和生命选择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二人年龄相当(海子比戈麦年长3岁),都是在八十年代从偏远农村来到繁华大都市求学生活,都是从北大校园走出来的当代诗人,都在生命的青春期选择投入死亡的怀抱(海子于1989年3月26日卧轨自杀,戈麦于1991年9月24日投湖自尽)……都写下了充满浓郁生命意识的诗歌作品。但二人诗歌作品中所表现的生命关注与思考却略有不同,具体说来,海子诗作对于生命的关注和思考更多地带有原始情怀和群体意识以及浓烈的宗教色彩:海子诗歌所展现的生命意识注重探寻生命最原始的存在轨迹,“村庄里住着/母亲和儿子/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妹妹叫芦花/我妹妹很美丽”(《村庄》),“敦煌是千年以前/起了大火的森林/在陌生的山谷/是最后的森林——我交换/食盐和粮食的地方”(《敦煌》),他笔下描绘的乡民村庄生活宁静而祥和,质朴而纯真,远离现代文明的污染,保持着原始的生命状态,柔美梦幻的笔调描绘着带有原始生活色彩的村庄、象征原始生命质朴存在的历史遗迹,透露出一种原始情怀。在海子看来,原始状态意味着生命未受到任何现代文明的遮蔽、浸染,原始的简单、质朴中张扬着完满而自由的生命之力。海子具体诗篇透露出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可以通过生命群体这一整体的延展得到弥补的观点,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通过群体找到现实的依据。其诗歌作品中对个体生命的探索认知带有群体意识,海子倡议“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五月的麦地》)。
参考文献(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关闭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