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

关于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与执行研究

论文堡 日期:2023-04-09 14:51:01 点击:229

摘要:教育本质上就是培养人,幼儿教育同样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因此,幼儿教育不但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要符合社会的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和准则。为此,幼儿教育阶段也要注重对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而3-6岁的幼儿时期恰好也是培养的最佳时期。目前幼儿教育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规则意识、规则行为培养的重要性,幼儿教师和家长缺对于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也缺乏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指导。尤其现有的研究中很少能够结合幼儿教育的实践,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改善对策。本文主要采取了实地观察法,探究当前幼儿园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规则行为;幼儿园

第一章 引言

1.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学前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小学入学前的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广义的学前教育包括胎儿教育、婴儿教育(0-3岁)、幼儿教育(3-6岁)三个阶段。狭义的学前教育主要指对3到6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活动,即幼儿教育。教育本质上就是培养人,幼儿教育同样也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因此,幼儿教育不但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更要符合社会的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和准则,而对于规则的遵守意识和行为的培养要从幼儿教育开始。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目前幼儿教育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规则意识、规则行为培养的重要性,幼儿教师和家长缺对于规则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也缺乏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指导。并且,目前对于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方面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和全面。尤其很少有研究能够结合幼儿教育的实践,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改善对策。本文通过在幼儿园的实地观察,指出当前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改善对策。本文的调查结果和研究内容可以弥补已有研究中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而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简介

1.2.1核心概念的界定

规则意识指的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来约束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主要包括知识、习惯和天性三个方面。而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中规则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密切相关。而规则行为就可以解释为在规则意识的影响下,遵从社会准则和规范的行为。从儿童品德发展的角度来看,3到6岁的幼儿期是形成规则意识的最佳时期。在2-3岁的前道德阶段,幼儿几乎不会对规则产生任何关注,他们在做游戏时,仅是为了从中获得乐趣,而不带有取胜的意图。而3-6岁的幼儿开始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规则的存在,但是他们对于真正意义上的“规则”缺乏了解,也难以去遵守。

    幼儿园是3-6岁的幼儿除了家庭之外接触最多的环境,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离不开幼儿园的教育。并且幼儿园也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幼儿园中幼儿可以通过与同伴互动、交往,以及游戏等集体性活动,逐渐意识到规则的存在,并自觉地遵守规则。

1.2.2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的重要性研究。例如,龚燕,刘娟(2009)指出积极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有利于保障幼儿在集体中真正从事自主性活动。谭宇(2015)指出规则意识在幼儿的一生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注重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其次,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例如,赵铁柱(2016)分析了造成幼儿规则意识淡薄和缺失的原因:一是幼儿园没有制定规则或者制定了却没有严格执行;二是错误的学习或模仿;三是缺少正面的榜样。赵琳,但菲(2010)认为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主要问题包括成人缺乏示范意识、对于规则的定位过于片面、培养方式存在偏差等。

再者,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方法与对策的研究。王燕平(2007)、王雪梅(2016)、李莉(2016)、张小蓉(2017)、何倩(2018)等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方式,例如通过游戏、音乐或图画等趣味性活动的引导,通过与同伴交往中的积极引导,通过树立学习榜样等。

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关于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培养方法和对策的方面,可以说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关于当前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关于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方式和对策的研究,没有建立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偏重于理论研究。

1.3研究问题和方法

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探究当前幼儿园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策略。

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实地观察法。即选取了一家公立幼儿园作为观察对象,在争取负责人的同意和协助之后,进入该幼儿园实地观察幼儿课堂教学情况、教师的教导行为、幼儿的学习、游戏和与同伴的交往行为等,做观察记录并摘取样本事件进行分析。

第二章 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现状和问题

2.1 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现状

2.1.1培养内容

    该幼儿园为了规范幼儿的行为,在教学区、游戏区、手工区、益智区和读书区订立了不同的准则,并且以颜色鲜艳的字体和卡通形象等描绘出来、张贴在墙上。例如,在教学区要求幼儿们认真听老师讲话,下课或放学后要主动把椅子摆好再离开等;读书区要求幼儿们保持安静、不哭不闹、不影响其他小朋友,要跟图书做朋友、爱护图书、不能破坏图书、也不能在书页上随意涂抹等;在游戏区要求幼儿们有序进入,要与同伴分享玩具,做游戏时不能推搡同伴,离开游戏区时要收好玩具等。此外该幼儿园还为幼儿们订立了严格的作息、饮食的时间和行为标准,例如幼儿每天中午11点吃午饭,老师要带领幼儿们洗手、喝水;就餐时要求幼儿不嬉闹、不浪费;饭后老师带领幼儿活动半小时后,进入午休时间;下午三点左右给幼儿提供点心或水果等食物。每餐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三个半小时,上午、下午各有一个集体喝水的时间,另外也要根据幼儿的个人需求提供饮水。

    从上述幼儿园订立的行为准则可知,其主要在学习规则、交往规则、道德规则和生活规则等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学习规则即要求幼儿保持学习的注意力、爱护学习用具等;交往规则即要求幼儿与同伴和睦相处、爱护和尊重同伴并能够与同伴进行合作等;道德规则即要求幼儿团结友爱、尊敬师长、节约和爱惜物品等;生活规则即要求幼儿作息和饮食规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2.1.2培养方式

通过观察发现,该幼儿园的专任老师和保育员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主要采取口头语言、动作示范和奖惩等方式,而口头语言的方式是最常用的。

口头语言的方式指的是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机械性地向幼儿们强调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诸如“老师上课的时候小朋友们应该看着老师,乖乖听老师讲课”、“吃饭的时候不能打闹”、“图书是我们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图书”等。老师在一遍遍强调规则的同时,还会用注视的方式来提醒做错事的小朋友赶紧停止自己的行为。此外,老师还会用口头表扬或批评的方式,引导幼儿们去遵守行为。

动作示范的方式指的是老师亲身示范各种遵守规则的行为,引导幼儿们学习。例如,在吃饭之前带领小朋友洗手时,老师先亲自示范一下洗手的流程,并指导每个小朋友跟着她一起做。

奖惩方式指的是当幼儿的行为符合规则时,除了口头表扬之外,还会得到小红花或星星印章等奖励;而当幼儿的行为违反规则时,除了口头上的批评之外,还会给与“温和”的小惩罚,例如短暂的罚站、面壁冷静等,不过这种方式利用的比较少。

2.2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中的问题

2.2.1过于强调保护幼儿的自由天性

由于幼儿的年龄所限,他们对于规则的认知是模糊的,更倾向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学习和游戏。通过观察发现,在幼儿的教学课堂内,尤其是小班的课堂上,几乎难以看到幼儿们坐得端端正正、聚精会神听老师讲课的场景。由于幼儿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且自控力差,在上课过程中,老师需要一遍遍的强调要做什么。有的孩子会分神、发呆,有的孩子不停地说话、插话,个别活泼的孩子还会在课堂上走来走去。而对于一直违反纪律的孩子,老师总体上采取的是温和的态度,几乎看不见严厉的批评和惩罚。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后可知,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是教育观念的进步,都在强调尊重孩子的天性和自由成长;另一方面,父母对于孩子太过爱护,如果过于严厉,家长得知后可能会产生抵触心理,有的会认为这是在用纪律扼杀天性,有的会觉得孩子本该如此,长大了自然就会懂得遵守了。

然而,孩子的成长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如上所述幼儿期是形成规则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漠视规则,自我管束的能力差等问题。并且规则与自由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强调规则,并不代表“驯服”孩子,让他们听话和服从;而是在幼儿的独立意识发展的同时,让他们更好的与他人交流、适应社会生活。所谓的自由也必须以对规则的遵守为基础。

2.2.2培养内容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如上所述,该幼儿园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内容涉及学习规则、道德规则、交往规则和生活规则等多个方面。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首先,过于强调学习规则,而忽视了交往规则。由于幼儿园的老师数量有限,平均每个老师照顾的幼儿人数较多。老师更注重维持良好的课堂和游戏等秩序,尽量避免幼儿做出破坏性的行为。因此老师更倾向强调跟学习纪律相关的内容。而对于幼儿的交往规则,例如如何与同伴交流、沟通,是否理解和尊重同伴,如何与同伴合作等,则分不出太多的精力去关注。

其次,道德规则的要求过于宽泛化,不利于幼儿去理解和接受。例如,在教育幼儿要爱护玩具和图书时,强调要“爱护公物”;在教育幼儿不要浪费食物时,强调要“勤俭节约”;幼儿之间发生矛盾时,强调要“互相谦让”、“团结友爱”。以上这些概念对于成人来说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则太过抽象和宽泛化了。3到6岁的幼儿只能理解具体化事物,而对于抽象的概念即使人为的、强制性的灌输到他们大脑中,也无法被充分的理解。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要遵循幼儿的心理发育规律。

2.2.3培养方式过于片面化和简单化

    该幼儿园的培养方式以口头语言为主,过于简单和片面化。虽然一遍遍地强调幼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短期内必定会对个性温顺的幼儿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如果强调的内容偏向于“说教”“讲道理”,则容易使个性叛逆的幼儿产生烦躁和逆反的心理。而老师一旦发现哪位小朋友做了一件“好事”,例如主动收拾玩具、课堂上安静听课等,就会马上提出口头表扬。老师希望通过及时的表扬,强化幼儿的这种行为。但是,有可能幼儿的这种行为仅仅是无意识的、一时性的,幼儿本身并不理解自己的行为有着“符合规则”的意义。幼儿再次实施该行为也仅仅是为了获得表扬和称赞,而当表扬不再,幼儿也会逐渐放弃该行为。也就是说,无法使得幼儿的规则内化。

2.2.4培养内容和方式缺乏统一标准

虽然从该幼儿园制定的一系列幼儿行为准则以及老师在日常教学可知,的确是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但是,没有任何一项规定明确规定了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方面的内容。而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可知,老师们对于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认知。而且老师在引导和评价幼儿的行为时,有时是按照幼儿园规定的行为准则,有时是从成人的视角进行判定。例如上课时,为了维护课堂秩序,老师会说“小朋友们要乖、要听话”“老师就喜欢听话的小朋友”等等。这种情况下老师强调的是幼儿的依从性,而不是在引导幼儿遵从规则。如此,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缺乏一个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标准可供老师参考。

第三章 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执行中的问题

3.1幼儿缺乏对规则的理解和认知

..........................................

3.2幼儿的守规行为容易受外界影响

..........................................

 

 

第四章 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策略

4.1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内容

..........................................

4.2采用丰富立体的培养方式

 ..........................................

4.3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阶段的心理状态

..........................................

4.4确立规范化的培养目标

  ..........................................

第五章 结论

本文主要采取了实地观察法,探究当前幼儿园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培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策略。

首先,通过观察可知,幼儿园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主要涉及学习规则、交往规则、道德规则和生活规则四个方面的内容。主要的培养方式是口头语言、动作示范和奖惩等方式,其中口头语言的方式是最常用的。

其次,该幼儿园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养主要存在过于强调保护幼儿的自由天性、培养内容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培养方式过于片面化和简单化、培养内容和方式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幼儿在执行规则时易出现缺乏对规则真正的理解,仅是依从于老师的权威;且守规行为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等问题。

再者,根据上述的观察结果,本文提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内容、采用丰富立体的培养方式、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阶段的心理状态、确立规范化的培养目标等解决对策。

幼儿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除了幼儿园和老师的积极引导之外,还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并且真正地付诸于行为。

参考文献(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关闭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