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

小学教师权威的现实样态及其重构策略探讨

论文堡 日期:2023-09-16 20:54:19 点击:95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学教师权威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考察,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权威的运行机制与重构策略。
一、引论
(一)研究背景
涂尔干曾经说过:“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活动。”教师权威作为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在当下教育实践中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它既是教育教学活动规范有序进行的必要前提,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助推力量,尤其对于具有“未完成性”特征的小学生而言,其道德和理智都不够成熟,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权威对他们施加影响、加以引导,促进这种“未完成性”向“完成性”的过渡,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它亦是帮助教师完成自身职业角色所赋予使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教师权威不仅是教师地位与尊严的体现,而且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以及师生双方的互向发展,而这些方面的顺利实现都离不开教师权威的正确运用,唯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权威才能发挥其积极的影响力,因而教师权威的合理构建与正确的使用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话题。

教育论文怎么写

然而,伴随着社会的与时俱进,教师的身份和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权威受到了诸多挑战。首先,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部分学者认为教师权威剥夺了学生自由,过分放大教师权威的缺陷,对教师权威持“不承认”的态度,引发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其次,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在学生心目中的知识权威地位不如从前;再次,伴随着自由、平等、民主等多元文化的兴起,与传统学生相比,其民主、平等意识增强,不愿再服从教师的管教,师生冲突频发,尤其是网络上被人们广泛关注的“侮师”“殴师”等事件都反映着教师权威在当下社会背景中处于尴尬的境地。面对教师权威日渐衰落之势,越来越多的教师愈发怀疑自身的职责范围,更对于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以更好地开展工作表露出迷茫和无所适从。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错误地使用教师权威,引起学生、家长的公愤,矛盾频发;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不好管,甚至在权威受挫后出现放任学生发展的情况,二者都难以发挥教师权威的真正价值,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正确、恰当地重构与时代相符合的新型教师权威是来自教育实践场域内的真问题,也是当下小学教师遭遇的现实困境,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时代的发展给教师带来了诸多的挑战,教师权威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种挑战严重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成效与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的角度论述教师权威的现状及其构建策略,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本研究在阅读相关文献,梳理权威、教师权威概念的基础之上,借助问卷、访谈、观察来考量当下小学教师权威的现实状况,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重点运用相关理论探寻合理教师权威的重构策略,拓宽了有关教师权威问题的研究视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师权威的相关理论研究。
2.实践意义
本研究借助问卷、访谈及观察法,在对所搜集的资料仔细分析的基础之上,探讨小学教师权威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其重构策略,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首先,对教师自身而言,本研究有利于小学教师促进其对自身权威行使的反思,不断改变实践中的不足,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其次,对教育教学而言,本研究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开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再次,对于相关管理部门而言,本研究有利于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者及相关部门对小学教师处境的重视与思考;最后,对于社会而言,本研究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对教师权威、地位的认同感,重振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二、教师权威的理论概述
(一)教师权威的本质探析
“教师权威”的概念至今未得到系统的阐明。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权威经常和“教师权力”“教师威信”“教师权威主义”相混淆,从而遭受一定的误解。因此,对“教师权威”与相近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尤为关键,这是探寻教师权威本质属性的首要前提,同时也将为教师权威的正名提供依据。我们辨明“教师权威”的实际概念,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维护教师权威的正当性,消除公众对教师权威的误解,从而使其不受外在约束地、有效地发挥对学生的影响。
1.教师权威相关概念辨析
(1)教师权威与教师权力
在区分教师权威和教师权力之前,首先我们要辨别权威与权力的概念。权威是一种使对象自愿服从的能力;而“权力”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①“政治上的强制力量”;②“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它是一方迫使另一方服从的强制性力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权威和权力都是一种能够对他人产生影响的力量,都能让另一方对自己的意志产生服从,但他们之间是有着较大区别的。权力的行使往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拥有权力的一方并不会顾及接受方的意愿如何,权力在一方发布命令、另一方接受的过程中就得到了行使,因而权力所蕴含的服从是带有一定抵抗的服从。而权威是一定条件下形成这些权力的权利,以合法性作为基础,对它的服从往往是自愿的。
相应地,教师权威是教师拥有的让学生自愿服从的影响力;而教师权力是指教师强迫学生服从自己安排的强制性力量,其运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可以发现,在教师权威的关系内,强调学生服从的自愿属性,学生更倾向于自愿接受教师的影响,因而影响效果更为持久;而教师权力的本质属性里带有一种强制性,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控制关系,学生可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而当教师不在场时,这种影响可能就会失效,因而影响效果可能稍差。此外,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教师权威的运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师权力扩大权威的影响范围,但这种权力是以合法性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法律、道德等许可的范围内理性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超出一定范围内的权力,学生就不可能真正服从他,教师权威更难以发挥其真正的效力。
................................
(二)教师权威的价值意蕴
1.学校教育有序运行的必要保障
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需要秩序,那么这种秩序又该如何获取?答案就是需要借助共同的权威来维持。凡是拥有良好秩序的地方其背后都有着一定的权威作为支撑,否则我们的社会就会陷入混沌的状态,也就不可能再有人类后续生产生活实践的进程。反映到教育领域中,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样也要在规范和有序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教师权威作为一种使学生自愿服从的影响力,在教育领域内发挥着管理、协调的重要作用,是维护教育秩序、指导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规范性力量。尤其是面对年幼顽皮、行为不受理性支配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权威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会比只具有强制性的教师权力更能让学生愿意接受,提高师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学生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如果教师失去自身的影响力,便会因为权威的失落而无力约束学生的行为,最终放任学生随意发展。这种放任看似实现了学生的自由,但却是以牺牲他人的自由为代价,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意义的自由,最终只能导致教育陷入混沌无序的状态,难以产生正向的教育效应。
2.学生养成规范、向善发展的现实需要
教育作为一项富含内在善的培养人的活动,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内在规定,它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促进学生向善的方向发展。其本质不仅仅是外力之下的规训与压制,更是一种内在精神层面的引导。借助权威的引导,能够促进人的自主能力发展,进而促进自身实现自我的超越。小学阶段的学生本就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身心各方面并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可避免地做出一些任性、随意、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这就决定了教师需要承担起对其进行约束与引导的责任。教师权威便是这样一种存在,可以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规范,摆脱自身发展中的随意性,并力图实现自身的超越,推动学生学生从不成熟向成熟转变,朝着更完满的方向发展。尽管人们一再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但这种平等也只是局限在人格上的平等,而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规范引导作用。尤其在当前价值多元的文化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学生缺乏辨别的能力,此时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很容易迷失发展的方向,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危害社会的行为,在成长的岔路口“走丢”,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权威的引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
三、小学教师权威的现状及外部影响因素调查
(一)研究工具和对象
1.研究工具

...........................................
2.研究对象

...................................
四、小学教师权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权威关系呈现失衡状态,教师与学生的感知存在部分矛盾

.............................
2.学生反权威倾向明显,传统与法定权威愈显颓势

.............................................

五、小学教师权威的运行机制及其重构策略
(一)小学教师权威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1]教师权威的运行机制是指教师权威是怎么发生的,如何影响控制教师权威的。教师权威的重构是一个相对系统的程序体系,因此在进行重构策略研究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教师权威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过程和方式作一个具体的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重构自身的权威。笔者结合并分析相关调查数据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如下运行机制。
1.需要是教师权威的引发机制

教育论文参考

需要是人类一切活动触发的的动力,它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师生交往有着较强的动力因,而教师权威之所以能够存在师生之间并发生作用,首先是源自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对教育的渴求以及某种缺失状态,由此产生了对教师的需要,否则便没有了教育关系的建立。此外,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也决定了教师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施加一种权威维持教育秩序、引导学生成长。从问卷数据的收集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学生两个群体的需要是趋于一致的。如下图所示,在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有44.65%的小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影响最大”,此外,在面临“学生是否应该服从老师的管教”的问题时,有66.36%的小学生选择了“应该”,对比下列两个饼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当前教师权威确实存在难以施行的困境,师生关系不比从前,但在小学生心目当中还是对教师和教师权威有着很大程度的需要。

2.专业素质是教师权威的运行基础
..............................
结论
小学教师权威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也为师生双方的互向发展提供支撑。教师树立权威不仅能实现自我的职业价值,也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目标。本文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小学教师权威的现实状况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一、小学教师权威在当下教育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权威关系呈现失衡状态,教师与学生的感知存在部分矛盾;学生反权威倾向明显,传统与法定权威愈显颓势;部分教师过分依附强权,人格权威逐渐失落;不同背景下小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可度较低;教师权威感低落,权威焦虑感较强。
二、经过调查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是:教师专业素质较低,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学校教育功利化与人文关怀的缺失,遮蔽教师权威本质;学生、家长及社会舆论的多重制约,阻碍教师权威树立;制度忽视危机干预机制,教师权威缺乏保障;多元文化价值观与信息技术的冲击,师生共识发生断裂。
三、针对调查结果,笔者提出了首先提出了小学教师权威运行的机制:需要是教师权威的引发机制;专业素质是教师权威的运行基础;承认是教师权威运行的核心;教师权力是教师权威的外部保障;视域融合是教师权威形成的标志。最后在分析问题、原因以及借鉴教师权威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小学教师权威的重构策略:教师权威重构之根本——教师主动为己赋能;教师权威重构之前提——管理体制的创新;教师权威重构之基本要求——相关互动群体的合理期待;教师权威重构之外生动力——法律制度的保障;教师权威重构之外部条件——善用传统文化和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关闭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