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

梦中传彩笔,超脱悟人生——论废名小说的“以中化西”

论文堡 日期:2023-09-15 20:47:46 点击:111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不只是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化,更是现代自由精神的发展。废名从西方文学资源获得一个丰富的参照系统,发现西方现代文学创作的表达方式与传统文学存在契合的部分,在现代文学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学表达方式的存在。

第一章“分叉”的现代:创作中的传统之音
第一节废名的“文章”观:由诗化小说到散文化叙述

文学论文参考

废名在五四时期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莎士比亚对他创作的影响很大。废名认为他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以故事和人物来表现自己的诗人,“所不同的是莎士比亚采用了诗剧形式,而废名则采用了诗化小说的形式”。废名小时候接受私塾教育,熟读四书五经,传统文学资源的陶冶为废名形成深厚的古典文化素养打下了基础,在《三竿两竿》中表达了对六朝文章的喜爱,认为“六朝人物晚唐诗”是中国文章之最,再加上西方文学莎士比亚以及老师周作人的影响,废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章观”,正如废名在自己所言,“中国诗人与英国诗人不同,正如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在学习西方现代性创作的基础上挖掘并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中文学资源,创作具有鲜明民族性特色的中国小说。
一、诗化小说
1.1诗化语言的试用
在战乱纷飞的年代,早年间的废名也是一位热血青年,废名的早期小说透出废名对人生和现实社会的关心,比如小说《讲究的信封》《少年阮仁的失踪》。后来废名的创作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用简练淳朴的文字表现了极其丰富的内容,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思考,小说表面上是“桃花源”,而这背后隐藏的是痛苦的生命和疾苦的世界,废名的作品与现实存在一层隔膜,比如和谐美丽的小说《浣衣母》《竹林的故事》《桃园》中多是表达心境和内心,很少表达现实世界,但是这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隐喻关系。在其艺术手法上来看,废名在小说中继承了中国叙事小说传统的“诗骚”传统,这一传统是指《诗经》和《离骚》开创的抒情传统。在废名的创作中发现有大量的诗词,在叙事的过程中抒情言志,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情绪。废名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十分讲究的,他曾有言:“我的一篇小说,篇幅当然长得多,实是用绝句的方法写的,不肯浪费语言。”废名用唐人写绝句的方式创作小说,在他的小说中很少有重复多余的形容词或者是修饰词语,句式也不冗长、简约干净,文字简洁利落。在《竹林的故事》中简短的两三句话介绍了老程的出场,从老程的住所地点出发,简单描写了性格“十二年前,他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
.............................
第二节风格:唯美和谐的乡土抒情
一、儿童视角的乡土叙事:规避现世
1930年,废名发表了回忆自己童年往事的短文——《往日记》。在“前记”中,废名表达了儿童生活的重视,“我向来以为一个人的儿童生活状态影响于他的将来非常大”。童年经历是废名创作的源泉,这些丰富独特的人生体验为废名的成长状态作了注脚,同时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为废名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了废名自身的个性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废名最早接触的外国文学作品是乔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他在这部作品中发现儿童生活也可以作文学,童年经验要进入创作视野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记起童年生活的“机遇”和“中介”,读了俄国作家索洛古勃的《捉迷藏》,“心想我也来写一篇《打锣的故事》罢”;读过希腊作家的短篇故事《失火》后开始了《桥》的创作。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背景下,乡村生活无疑是凄惨衰败的,在广大文学者的启蒙宣传下,对乡村的叙述是灰暗的,而废名缺失这样现代启蒙的热情,而是选择了现代启蒙热情的另一面,把对现世的规避发挥到极致,废名对乡土生活的叙述是亲切柔和的,那是一个人对童年生活,对在那个传统年代的人们交往相处的情感清澈单纯的回望:陶醉于故乡孩童时期的纯真年代不愿长大,在对童年生活的回想和眷恋下,建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和人生。
废名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代,对大自然的产生了十分深刻和真诚的情感,在废名看来,大自然是充满魅力的,也正是在自然生活的影响下,才得以成就了他自己的文学创作,在废名的乡土文学叙述中,自然界中最有生气的绿树红花构成了废名笔下乡土原色。梅杰考证过,在废名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大枫树”、“塔”、“芭茅”、“五祖寺”等景物与实体建筑,至今仍然存在。后来冯健男总结说废名二十年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还原度很高,与现实的实景是一样的,比如《桥》中的景物描写,儿童视角下的景色非常具有生机,读来很是清爽,只有在儿童明澈的眼中,才会驱散阴霾化作清澈而又充满色彩的乡土生活和体验,废名的童年视角过滤掉了生计问题,字里行间流露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桥》中的小林对一切都保持“新鲜”,无论是平常的板凳、破旧的茅棚,甚至是“牛屎搭的土墙”都觉得很神秘。
...............................
第二章以中化西: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第一节意识流与诗歌的对应
一、“文学是梦”的文学观
五四时期,西方现代派的创作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大多数作家多少都有“拿来主义”,文学史上一些作家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比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作家,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方面是他将精神划分为三个意识层次,其中的无意识层面是人们活动的动因,而且在这其中还“包含因创伤或者痛苦而不愿意直接面对的、被个人压抑的记忆、欲望、感情”。作家正是在这些情感的作用下,就像自己给自己设立梦境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创作。废名也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他曾在《说梦》中阐述了自己的理解:“然而一个人只能做他自己的梦,所以虽是无心,而是有因。结果,我们面着他,不免是梦梦。但依然是真实。”这段说明是他建立了“文学是梦”的文学观最有力的证明。正是持有这种文学观的建立,废名开始用梦中的彩笔勾勒出自己的内心的世界,废名的创作与现实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带有“不真实性”,废名更加注重心理的真实,这使得废名的创作远离时代、远离主流文学。
周作人是废名创作之路上不可忽视的一位启蒙者和引导者,对废名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废名十分尊敬周作人,对周作人所奉行的历史观和文学观非常赞同,周作人的文学观对废名创作的影响还是十分深刻的,废名文学观的建立与周作人有密切的关系。周作人受弗洛伊德的影响曾多次介绍“文学是梦”的文学观,认为文学并不是对现实的复写,而是与现实所不同的“梦”,而且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梦”,将梦与现实做比较,此身在现实之中没有玩味的余暇,对于现实感到迷惘,不满足“现在”,认为“梦忆”才是有趣的。周作人文学是梦的文学观对废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位对废名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鲁迅。鲁迅可谓是五四时期文学界战士,非常具有文学战斗精神,虽然鲁迅秉承现实主义创作观,但他同时也是弗洛伊德“说梦”的传播者,最有力的证明是鲁迅翻译了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厨川白村的这本书阐述了文学与梦的内在联系,鲁迅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到他谈梦境的篇章,在被称为最具有哲理性,最难理解的《野草》中,鲁迅就用了梦境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体悟和忧虑。废名也是非常赞同厨川白村的理论,废名在《说梦》开头便表达了自己对厨川白村理论的认同:“倘若我把我每篇文章之所以产生,写出来,——自然有些是不能够分明的写出来的,当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者可以证明厨川白村氏的许多话。”正如废名自己所言,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有很多是故乡小时候的回忆,营造了一种和谐平静的乡村生活,与当时的战乱五四现世相反犹如梦境一般,而这也是对厨川白村的理论的赞同。
...............................
第二节陌生化的语体与古典文学语言风格的重现
周作人曾表达废名文章是最为晦涩难懂的,在现代文学史上更是被置于边缘的位置,废名作品的朦胧晦涩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为什么废名研究成果不多,另一方面,废名的这种晦涩模糊的创作是他反思自我,自我反省的一种形式,从侧面体现了他创作的自觉性,这种特点在废名的创作中不单是文本现象,也是废名美学观念的体现,这种晦涩让我们想到了我们西方现代文论中的一个理论——陌生化。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在艺术上超越常境的表达,陌生化理论使读者对文本产生一种陌生化,让读者更好地感受艺术形式本身,重新唤起读者感知艺术的原初准确性,达到一种新颖的审美意趣。
废名是一位风格奇特的作家,他文中的晦涩表现与西方先锋作家的陌生化不谋而合,但是废名的笔下的“陌生化”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笔下的陌生化却不同,西方的陌生化凭借歪曲和混乱的叙述方式,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新奇的语言感受;废名的创作在叙述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方式,通过诗化语言、古典文学典故等手段,制造陌生化的效果。虽然路子不同,但二者在结果上都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设置了阻隔和障碍,迫使作者抛弃之前的阅读习惯,将注意力转向作品的形式本身,激发读者感受文学语言和欣赏作品艺术的兴趣,从而达到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


第三章废名小说创作的现代观

第一节废名笔下的现代观念

文学论文怎么写

我国的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国家从封闭独立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列强打开了我国的国门,打破了中国天朝王国的美梦,送来各种不平等条约和耻辱。由此,中国进入了启蒙救亡、反抗侵略的战争时代,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不及强敌的攻击,战事步步失利使得仁人志士寻找救世良方,不管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又或是追求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是后来主张用革命推翻一切剥削和压迫的无产阶级革命,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拯救饱受欺凌、备受压迫的近代中国,为使中国变得富强独立,找到促进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法而努力。中国近代历史的转型不同于欧美等其它西方国家,是中国在被“欺负”之后的被迫现代化转型,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成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催化剂,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速度和过程。在西方现代化文明的大环境中,落后的中国与世界格局显得格格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明遭到了否定和普遍的质疑,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和文化,启蒙救亡成为了时代的主要潮流。废名之前受胡适的影响向往“新生活”,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常有的爱国忧国意识,不管是对底层民众的关心还是对国家发展策略的选择,不管是对苦闷青年的关注还是社会革命和政治的回忆,废名的作品中都有所涉及。废名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自觉地创作,在早期作品中关注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心理和命运,比如作品《讲究的信封》《去乡》《一封信》、《少年阮仁的失踪》等作品,表现了受环境压迫的青年是如何在国家和个人之间作抉择。废名早期作品也是“问题小说”的反映,废名有极大的热忱来审视这个社会的疾病和问题,探索着改变社会的路径。
废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性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能够改变中国的陈腐之气,但如果不顾国情,强行全面西化西方文明,那得到的将会是畸形并且没有自我文明的中国。废名并没有沉迷在这种癫狂之中,在对进化论的认识和反思中,他很快明白盲目地丢掉传统去学习西方是危险的。废名辩证地看待西方的现代思想,他认为进化论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反映和总结,反映的是一种科学现象,本身是客观性的,“但是当其从自然科学领域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参与对社会、历史的解释之时,却因为援引者的观察角度与解释目的而产生了善恶之分”。当人们用这个定义解释历史文化时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有失偏颇的。废名开始思考借鉴西方思想理论的价值意义是什么,在意义的指导之下该如何对西方思想体系进行识别与扬弃。

第二节废名的现代创作“趣味”性

................................
第三节创作的局限与突破

.........................................................................
结语
废名在文学史上是一位与众不同的作家,他的小说摆脱了外在世界的干扰,侧重内在人生感悟的表达,极具实验和前瞻性。但是多年来,人们对于废名的关注仅仅在于他的补充性角色,认为既补充了“京派”的延续,又补充了“乡土文学”的脉络发展。废名的小说创作与主流创作保持了距离,被认为是晦涩奇怪、不被接受的,但是谁又真正理解废名小说的怪异呢?
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不只是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化,更是现代自由精神的发展。废名从西方文学资源获得一个丰富的参照系统,发现西方现代文学创作的表达方式与传统文学存在契合的部分,在现代文学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学表达方式的存在。中国社会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西方现代化与中国社会是存在隔阂的,要完全将传统与现代割裂是不合适的,废名看到了西方现代化对人的漠视,他站在人文主义立场,在西方文学的参照下和现代精神的指引下,开启了独特的现代文学之路。废名关注人的生命意识,书写人性之美,自觉实践着现代性的探索,直面人的存在之困境,在现实世界探寻生命的意义,感悟超脱人生。他带着现代创作观念、以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学,用传统文学创作方式表达现代人生,实现“传统中的现代”,使得传统文学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他的小说即是民族的也是现代的。
参考文献(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关闭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