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翻译策略

论文堡 日期:2023-06-14 15:27:23 点击:13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作品翻译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文章从模糊语的定义入手,探讨模糊语的翻译策略,并将其运用在英译汉的文学翻译之中,以此引申出中西模糊语翻译时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期为译者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提供借鉴。

关键词:模糊语;文学作品;翻译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特性,其在文学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艺术功能。模糊语可创造出不同的美学含义,使语句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还可为读者创造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研究此项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模糊语

所有语言均存在模糊性这一特性。就像人们很难说明面前的这座山,究竟有多高、多大、多陡峭,故而用“崇山峻岭”来形容高山;人们无法确定季节之间的界限,究竟是什么时候这个季节结束下个季节开始,所以用“暑往寒来”“霜凋夏绿”形容季节、时光的流逝。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种不确定的语言表达方法就是模糊语。古今中外,模糊语得到无数文学家的青睐,并将其大量地运用在文学作品之中。故此,模糊语对文学作品的贡献非同小可。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创作离不开模糊的语言。一方面,模糊语的应用可以使书面语言“栩栩如生”,增添画意诗情的美感;另一方面,模糊语可以起到留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这个道理。尽管模糊语已经出现在整个世界语中,但汉语与印欧语系语言的本质差别就在于模糊性。汉语的模糊语特征相比于英语而言更加突出,由于汉语为意合语,主要着眼于人的主体感知和理解体验,因而汉语中产生了注重隐含语义和模糊关系的句子和语法结构,而往往忽视了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而英语作为形合语,则注重分析性、逻辑性和结构关系。因此,在英汉互译活动中,人们应该对这两个差别予以注意,从而选择正确的译文方式。

二、翻译策略

要了解模糊语在文学上具有的特殊意义。在西方文学译著中,为充分体现模糊语言的内涵,必须讲求翻译策略,使译文尽量反映出原文的一般风貌,并表现出模糊语的特殊韵味,这是译文取得成功的关键条件。在西方文学中,意义一般借助于词汇、短语和句型表现而来,但因为句型的语法构造错综复杂,所以对模糊语的翻译是个困难的工作。翻译员唯有讲求翻译策略,才可以更深入掌握原文内涵、风貌,了解原文含义,不断提升自身的译文水准,对模糊语句做出更加恰当的翻译。翻译工作是将源语通过归化异化、直译意译等加工方式,翻译成目的语言,使目的语受众更易接受并认同源语地的风俗习惯与独有文化,帮助不同语言的受众实现跨文化的交流,达到高质量交流的目的。优秀的译者,可以使目的语受众对源语语言环境,即人文风俗感同身受,让目的语受众的阅读质量得到保证;而拙劣的译文会引起误读,给读者造成品读障碍,甚至产生心理困扰。针对不同的语种、文学类型,在两种文明之间做出合理的信息传递,是翻译者的责任与义务。可以说,成功的文学作品翻译通常都能够将表达原文精髓的模糊语进行恰当的转换,就算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精准表达,也能将原文的精神魅力、内在意境表达出来。目前比较流行的模糊语翻译方法有模糊对模糊、精准对模糊、模糊对精准三种。译者应当将其融会贯通于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之中,力图为目的语受众呈现优秀的翻译作品。

(一)模糊对模糊

自然语言中都存在模糊语,并在一定情况下呈现对称性。翻译者只有了解两种语言,才有机会发现这种对应关系,并采用模糊对模糊的方法进行翻译,提升译文品质,并增进文化交流。对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词语,通常采用模糊的翻译策略,以便将词汇翻译得更为贴切,正确地转化语义。这种译文方法是最常见的、最省力的,被翻译者广泛接受。但在译文处理过程中,也会有特殊情况出现。例如:a.ggardiner的afellowtraveler中,在翻译“night”这个模糊单词时,译者将其处理成了“傍晚”。从词义上看,“night”有夜晚、晚上等类似深夜的含义,翻译成“傍晚”并不是很恰当,但若将其放在原文的表达意境来看,翻译成“傍晚”就再合适不过了。客观上来讲,“傍晚”与“夜晚”“晚上”均属于模糊词语,所表达的时间段均模糊不清。用模糊对模糊的翻译策略,虽然不是最优秀的文学翻译,但可以符合原文表达的意境,降低读者在阅读时的文学障碍,促进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二)精确对模糊

当模糊语与模糊语间所表达的含义均模棱两可时,就会对目的语受众造成阅读障碍。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根据源语的含义采用精准对模糊的翻译策略。这就需要翻译者拥有较强的文学素养及原文理解能力,根据模糊语所在语境的意蕴选取最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词语翻译。这样的翻译方式在中西文学互译中也十分普遍。例如,在翻译“itwasanoldandraggedmoon,butitthrewhardlightandhardshadowintothemountaincleft”时,译者将“hard”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与表达意蕴分别翻译为“凄冷”和“惨淡”两个词语。

(三)模糊对精确

除上述翻译方法外,源语中的精确词语用目的语中的模糊语代替也不失为很好的翻译方法,也能够达到还原源语文风与人文习俗的效果,使译文更接近原著的内涵表达。比如,在翻译“that’stomakehimeattwentyofhiswords”时,朱生豪先生将原文中的“twenty”能够明确表达“二十”的词语处理成了“几个”。在汉语的表达习惯中,自古至今均有模糊语义的用法,例如“白发三千丈”“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的“三千”“八千”均非表达“白发有三千丈长”“路有八千里远”的含义。朱生豪先生正是凭借自身对原文意蕴的掌握以及高超的翻译技巧,将其处理为“几个”这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文学翻译。这不仅是尊重原文的体现,也是模糊对精确翻译手法的成功应用。在翻译西方作品时,虽然可以将翻译策略粗略地划分为模糊对模糊、精确对模糊和模糊对精确,但在实际进行文学翻译时,译者要根据模糊语所在的具体语境与真实含义,合理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翻译策略的选择也离不开对模糊语所处语言环境的考虑,因源语与目的语类别、表达习惯、形成因素等方面的差异,综合两种文化进行表达,才是翻译真正需要解决的难题。这也充分体现了模糊语的魅力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价值。

三、英汉互译

西方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也是比较常见的。对于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不但要强调利用汉语有效表达文意,还要强调利用汉语实现文学交换。这就需要翻译者对西方文学有进一步认识,从文学的视角对西方文学作品加以翻译,考虑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直译可以直接进行文意的表达,但对于无法直接翻译之处,必须通过隐喻和启发的方法,使翻译语言表达更加清晰,并保持原著的文化内涵。为此,译者在翻译模糊语时,可以适当增补,保留文学作品的意境。翻译的主要意义就在于推动各文化间的沟通,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由于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语言环境差异,文学作品中语言所表现的内涵也可能不同。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必须注意对模糊语的翻译与使用,才可以把西方文学作品的原意较好地保存下来。例如,在《还乡》中,托马斯·哈代为了使作品更富有美学意义,就大量地运用了模糊语。故事的社会背景是在英国的一个村庄里,原著中大量的故事情节、旁白以及景物、对话的描写均是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服务的。以景达意、寓情于景,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周遭环境的描写体现主人公内心感受的变化,使二者之间相得呼应,以突出故事的悲剧效果,并奠定了故事最后的结局。为此,译者在翻译《还乡》时,要准确把握隐藏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文学思维及内涵表达,精准把握原著里模糊语的用法以及翻译策略,并合理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生态翻译等翻译理论翻译原著中的模糊语,使译文更能接近源语的表达风格。这有助于读者理解《还乡》中主人公荒芜的内心,保留《还乡》更深一层的批判意味。

四、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误译的成因

语言的发达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分不开。在截然不同的民俗习性、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各国的文化审美常常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模糊表达的差异。

(一)中西国家性格的差异

和个人性情类似,各个国家也有它自己的个性,但大致上可分成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因此笔者将重点从国家个性方面研究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误译的原因。从古至今,我国地大物博,百姓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下,国人形成了谦虚保守的个性。而由于西方社会追求独立、开放,也强调自由个性,所以,西方人形成了更外放、夸张的个性。西方人民与中国人民在日常行为风格、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致使西方人民与中国人民的思想也有所差异。中国人更加注重总体感觉,正如贾玉新博士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所阐述,中国人民历来受到了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影响,在思考方法与外向表现等方面,通常更强调直觉,而倾向模糊性。人们在用汉语交谈时,通常很少去关心其表述是否符合逻辑相关原则,在语言表达上并不苛刻。对讲汉语的中国人民而言,他们凭借先天的领悟力就能够抓住事件间的逻辑联系。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民则更擅长分析逻辑关联,并具有更强的抽象思维。

(二)中西审美观的差异

中国人民在文字语言上讲究优美,在文学作品上讲求韵律。成语、叠字、排比句等在文学作品中比较常用,而这些审美观和书写风格都导致了汉语表达的模糊性更强。而西方人民的文字表达则讲究形合、逻辑,甚至以是否合乎逻辑为文字表达的一个审美要求。汉语多是含蓄、优美、富有创造性的,传达了一种朦胧美感;英语则是按照逻辑思维与形合的方法来构造句子,给人一种直观的感觉。就像《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为表达太守寓乐于民的中心思想和点明文章的主旨而写下“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杨宪益、戴乃迭将其英译为“butalthoughthebirdsenjoythehillsandforests,theycannotunderstandmen’spleasureinthem;andalthoughmenenjoyaccompanyingthegovernorthere,theycannotunderstandhispleasureeither”。将原文中体现中国古代文言文模糊美的相同形式、不同寓意的五个“乐”字,处理为“enjoy”和“pleasure”,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却失去了中文特有的美感。并非说二位翻译者的翻译不好,而是仅想以此表明中西语言的差异性。西方人民更注重逻辑的理性,将字、词、句的寓意具体到特定的事物之上;而中文的习惯表达则是适当留白与模糊,为读者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以体现文学特有的魅力。译者只有了解各种文字的模糊变化,才能够更好地认识译文中结构变化的意义,进而确保原文内容全面、准确地被翻译出来。同样,译者只有在精确地掌握原文表达内涵后再进行翻译,才能将文学作品独有的魅力完整地体现出来。

五、结语

模糊性是所有语言的共同特性。不管是什么语言,模糊语在文学作品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也具有独特的美学功能。本文探讨中西方文学作品模糊语的翻译问题,意在提醒译者重视原作,以更贴切地表现原作为目标,提高文学作品翻译水准。

【注释】

[1]龙鸾.法律英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j].英语广场,2021(27):57-59.

[2]张文丽.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

[3]潘志伟.目的论视角下汉英模拟交传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1.

[4]徐榕泽.医学类科普文本中模糊修辞的翻译[d].大连: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

[5]纪酽酽.模糊信息的交替传译策略[d].大连:大连外国语大学,2021.

[6]杜晓卿.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中的模糊语义问题及解决对策[j].校园英语,2022(16):187-189.

[7]孟娴.模糊语言学视角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12):211-213.

[8]马赛.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2020(20):72-73.

[9]赵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研究[j].北方文学,2020(18):108-109.

[10]索丽媛.关联理论框架下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20.

作者 薛尚志

关闭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