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点空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论文堡 日期:2023-12-04 20:11:06 点击:64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640个通过高德地图api爬取的乡村旅游点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 gis和地理探测器,沿着统计判别——分析对照——优化提升的研究思路,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点的空间特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发展,城市生活压力加大,人们对回归乡野的渴望进一步凸显,促成了乡村旅游的原始需求。同时由于城市化对农村土地的侵蚀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削弱了乡村地区创造和积累财富的能力,加大了城乡贫富差距。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既能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又能促进财富回流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方式,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对于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増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带动农业与相关的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増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现实与深远的意义。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处我国长三角、珠三角辐射围绕的核心地带,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鄱阳湖区,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承担多种生态功能,是江西省最大的生态与旅游资源宝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位置同样突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美的自然环境、通达的交通条件、怡人的气候环境以及较为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促使该地区成为有强大需求有充分供给推动该地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同时,该地区具备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较好的先天条件,分布着众多依山傍水、聚落成居的美丽乡村,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理想之地,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
2009年出台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提出到2020年该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人民币的目标以及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三类区域中分类开发的策略。然而根据2021年江西省统计年鉴数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万元,该地区38个县中有22个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8万元。由此看来,规划建设目标未完全实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硬性约束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下,能兼顾二者的乡村旅游业,应当得到各级政府的进一步提倡与支持。如今,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言,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厘清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态势,尤其是空间分布特征,对下一步研究至关重要。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从地理学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研究是对抓住乡村旅游发展规律的主要研究视角,有助于从宏观角度为各级政府对旅游和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决策提供依据。对乡村旅游空间特征及其成因的研究是其中最为基础的研究。目前,乡村旅游点的空间特征的研究,较多从省市、县乡等行政单元进行研究,以城市群、都市圈和经济带等特殊区位者较少。有关江西省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围绕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点的经营、旅游政策的规划设计等方向,且研究的样本主要为官方背书的少数乡村旅游点。
乡村旅游点的空间格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探究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乡村旅游分布的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具有短途性与地域性,既受到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的在地属性限制,也受到旅游市场距离的限制。因此,不同地域的乡村旅游发展禀赋和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需要从新视角、用新方法采集乡村旅游点,运用新数据对区域乡村旅游点空间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研究,验证乡村旅游相关理论的有效性。
1.2.2实践意义
不同于研究某行政区中乡村旅游点,从县域角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点进行空间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可研究乡村旅游点在这个特殊的生态经济区的分布特征,也可揭示该区域不同资源禀赋的县区形成乡村旅游点集聚的关键要素,为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产品和空间分布提供依据,也有利于判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可能走势,为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开展乡村旅游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
2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个经济地理范围,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包括南昌市,景德镇市,鹰潭市,九江市(除修水县),新余市渝水区,宜春市的丰城、樟树、高安,上饶市的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吉安市的新干县,共38个县(市、区),面积51200平方千米,以鄱阳湖为核心自然资源,以鄱阳湖流域城市圈为核心经济资源的生态经济协区。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国家给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历史定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区域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将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长期贯彻下去,既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也发挥着提供就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的经济功能。
2.1.2乡村旅游点
乡村旅游点,即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场所,具体指位于乡村地区,以农业为基础,“乡村性”为核心,城市居民为主要消费群体,开展旅游休闲活动的景点、村庄、农庄等自然村落或经营实体,主要位于乡村地区或城乡结合地带,利用绿水青山资源、淳朴民风民俗、闲适田园生活、农村文化及农业生产等乡村旅游资源开展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劳动体验等旅游活动。本文按山庄、农庄、农场、林场、采摘、垂钓、农家乐、民宿、茶场、花海、古村、古镇、露营、民俗村、风情村、文化村、田园综合体等关键词筛选高德地图中的空间实体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点。
..........................
2.2理论基础
2.2.1点轴理论
“点—轴系统”理论在由国内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于1984年首先提出,他指出:社会经济客体在区域或空间的范畴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要素主要在“点”上形成聚集,并由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对附近区域有很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轴”。旅游学中,公路、铁路、河流都能够发挥联通作用,促进城市等点状经济聚集区一体化,将发掘分散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
2.2.2旅游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包括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乡区位理论等,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旅游区位论是研究旅游客源地、目的地和旅游交通的空间格局、地域组织形式的相互关系及旅游场所位置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理论。目前对旅游区位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心地理论和距离衰减理论。旅游中心地是区域旅游的服务中心,区域内具备一定的服务区域和旅游吸引物,通过区域间交通网络,不同职能和不同规模的旅游中心地与各自服务的区域整合为一体,形成不同等级旅游圈内的空间结构。距离衰减理论主要是指旅游者的出行范围随着旅游目的地距离的增大,旅游者人次不断的减少。
2.2.3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作为可实现长期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已经是社会各界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涉及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在经济方面追求发展的质量,追求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减少资源损耗,实现集约发展。在生态方面保护环境,在发展过程中不突破环境承载力,保持环境处于相对稳态。在社会方面实现公平,使发展的红利充分顾及到后代和普通劳动者,保证发展的效益不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应全民共享。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区位特征 

............................. 
3.1.2 自然环境特征 

................................ 
4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1 空间分布描述性分析 

............................ 
4.2 空间分布类型判别

 .............................. 1


5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点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5.1各因素对乡村旅游点分布的影响
5.1.1经济发展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经济越发达、社会越活跃的地区旅游需求也相对旺盛,地方政府也有更多税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现有研究中,部分研究者选择了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研究,部分选择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研究。本文认为,由于研究区中各个县级行政区面积差距大,面积较小的市辖区往往经济比郊区更发达,因此选取各个县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进行分析更为合理。本文选取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源于2022年江西省统计年鉴中各县区2021年数据,与各县区的乡村旅游点数量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得出经济发展程度。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个县级行政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如表5-1所示。在对比各县区乡村旅游点核密度排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后发现,乡村旅游核密度排名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存在部分差异,核密度排名靠前的县区无明显规律,但排名相对考前,核密度排名靠后的县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一般都相对靠后。初步判断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乡村旅游点的分布有拖累效应,经济发达地区对乡村旅游点集聚分布有牵引效应。
使用arcg is10.7制图发现,乡村旅游点核密度高的县区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的县区大致吻合,如图5.1所示。但不能解释以下现象:部分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更高,乡村旅游点核密度反而更低,如南昌县低于新建区,湖口县低于庐山市等;部分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更低,乡村旅游点核密度反而更高,如东乡区低于余干县。表明县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乡村旅游点集聚程度并非简单线性关系。

5.1.2 城镇人均收入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6.1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640个通过高德地图api爬取的乡村旅游点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arc gis和地理探测器,沿着统计判别——分析对照——优化提升的研究思路,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点的空间特征。通过最邻近分析法、核密度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地理集中度分析法等方法归纳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点空间特征,再利用地理探测器对该区域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影响该地区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如下:
(1)在通过最邻近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乡村旅游点空间上分布不均衡的结论后,使用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与核密度分析法,得出乡村旅游点集聚分布程度高,并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某些地区形成了乡村旅游热点,总体表现为“一带多核”。这些热点并不主要围绕鄱阳湖分布,而主要集中在南昌市、九江市等城市周边县区分布,在著名景区周围也存在热点。
(2)选取经济、人文、自然等方面8个影响因素。得到各县区影响因素指标后,通过地理探测器分别进行因子探测、交互探测、风险探测和生态探测,探究各因素对乡村旅游点核密度的影响力及影响方向,并及运用arc gis10.7对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直观分析。研究发现影响因素指标中交通通达度、品牌旅游资源、人口密度、城镇人均收入、海拔高度等5个影响因素对乡村旅游点的集聚分布影响显著。
(3)影响显著因子中其中影响力最强的是基础建设类因素(交通通达度、品牌旅游资源),这类因素可以通过短期建设和规划弥补各县区的差距实现赶超。影响力其次的是经济人口类(人口密度、城镇人均收入),这类因素需要从软实力角度,不断夯实县区的经济基础和吸引力。影响力最弱的是自然环境类(海拔高度),难以改变。
(4)影响显著的因素交互作用时,都能够增强其影响力。5项影响显著的因子中,只有海拔高度与乡村旅游点核密度是负相关,其余4项因子均为正相关。各项影响显著的因子在指标值较低时的影响力比指标值较高时影响力更高,边际效益递减。
参考文献(略)

关闭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