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

昆明市西翥街道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探讨

论文堡 日期:2023-12-04 20:16:42 点击:59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以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以西翥街道片区内11个涉农社区为研究对象,参考旅游环境承载力已有研究结果,结合西翥街道乡村旅游资源,构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乡村旅游环境管理缺位,乡村旅游环境遭破坏
乡村旅游地因其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满足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逃离城市归隐田园的需求,发展迅猛。魏超,戈大专等人(2018)指出乡村的产业升级与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旅游业作为有较强综合性和广泛关联性的产业,在理论与实践中均被视为实现乡村活化、乡村就地城镇化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催化剂。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然而乡村的产业振兴难以按照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进行,缺乏新技术的进入和洗礼,其产业振兴存在一定的困难。旅游具有综合带动作用,事实证明乡村旅游产业的确能促进乡村发展,故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广泛也受到各地管理人员的追捧,被广泛视为解决乡村发展问题的“灵丹妙药”。在政策引导及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各地区乡村先后上马乡村旅游项目,出现了乡村旅游如火如荼的景象。
然而地区管理者过于重视其经济效益而忽视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旅游地的脆弱环境造成了建筑破坏、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侵蚀等不良影响,甚至部分乡村旅游地区出现“未兴先坏”的状况,加剧了乡村人地关系矛盾、文化冲突,进而导致乡村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意义研究
乡村旅游在国内外的定义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存在三种乡村旅游定义方式,使用最多的是第一种:满足(1)位于农村地区或功能上为农村;(2)以农村规模为背景,具有传统特征,代表了农村环境、经济、历史的活动。第二种是直接使用官方政策的定义如葡萄牙的privetur(葡萄牙乡村旅游协会)(jesus & franco,2016)。第三种则是通过乡村旅游目的地主要的活动的名称表示乡村旅游,如农场旅游、自然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
rosalina,dupre等(2021)建议将乡村旅游定义成位于目的地内具有乡村功能的地区(如传统的、基于当地的、真实的、偏远的、人口稀少的和主要是农业地区)的一种旅游类型。也有学者从人口密度上指出小于100人/平方公里(simkova e, 2007)、或不超过1万人的地区为乡村(barke ,2004)。定义虽各有侧重,但已达成的共识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一定是发生在拥有乡村特征的乡村地区,这个乡村可能在城市地区但是结合了农村功能,拥有乡村属性;二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是目的地的乡村性。概括来说,乡村旅游本质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类型多样,它可能涉及农业旅游、文化旅游、自然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fang,2020)。
乡村旅游所具备的特性包含以下:一是旅游资源的丰富性,拥有自然、人文等景观,农业、文化等资源;二是明显的地域性,既有南、北方乡村之分,又有山地、平原类乡村之分,还有汉族、少数民族及聚居村落之分;三是旅游活动的季节性;四是游客居民共同的参与性,乡村旅游常是游客居民共同参与的劳作、采摘、加工等参与性活动而非单一观光活动;五是旅游产品的文化性,乡村旅游产品多围绕着中国农业生产开发,具有浓郁的乡风民俗等乡土文化气息;六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乡村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相改造而形成的景观;七是旅游经营的高投入产出比,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基础上多功能化的开发,投入成本低收益高。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旅游环境
旅游环境是指“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活动,获得美感享受、精神和物质满足、知识趣味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环境”,学者们从旅游目的地范围与内容、空间结构、旅游者等多个角度对旅游环境的概念和系统构成进行了界定。shen等人(2022)认为旅游环境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中心的围绕旅游资源的各种生态、社会要素的总和。杨秀平(2018)认为,旅游环境系统是特定地理空间内,以人地关系为纽带,以旅游发展过程中“人”、“地”交互作用为基础,由自然、旅游、社会等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它是由游客、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旅游组织与旅游地政府等旅游利益相关者,旅游业以及相关旅游活动等旅游媒介通过旅游流和旅游网络体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虽尚未达成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是共同点是依托旅游目的地环境要素(自然资源、经济系统、社会文化环境等系统)与环境中的人,共同组成的开放性的、综合的系统,是旅游地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乡村旅游地
欧盟、世界经合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卖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具备两大特点,乡村地区和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马勇等,2014)。其中乡村地区是乡村旅游目的地从区位因素看,是距离城市、大型景区等客源市场远近的旅游地。以区位为核心划分的乡村旅游地有城市依托型、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郭焕成等,2010)、交通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等(王鹏等,2018)。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则是从资源属性角度,是区别于城市、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等区域的旅游地,其区别在于乡村旅游目的地所提供的既包含非城市的自然景观、文化氛围又包含较为原始的民俗风情等有形或无形的要素的集合,是伴随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旅游目的地。其旅游吸引物可以是乡村有形的田园风光、人工开发的商品,也可以是无形的农耕、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形象等。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旅游供需相关理论
供求关系(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相互联系或制约的关系,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某中物品的需求受商品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物品或替代品的价格、偏好、预期及购买者的数量、社会风尚、家庭结构等影响。供给则受商品价格、投入要素的价格、生产成本、生产者预期、行业规模、技术水平、自然及政策因素等影响。旅游经济活动中,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是两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旅游市场中的两种重要利益关系。
旅游需求是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下有一定的货币支付能力购买旅游产品。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受假期时间长短、花费、支付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旅游需求相较于生存需求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旅游供给则是旅游经营者有能力且愿意向旅游市场内的消费者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由于旅游产品与一般产品的直接供给形式的不同,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也十分广泛,包括自然、历史、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价格等因素。
乡村旅游地的开展乡村旅游活动这一过程来说,其主要供方是乡村旅游地包括居民、企业、政府组织等,需求方主要是乡村所在区域附近的城市居民,此供求关系决定了目的地旅游环境承载能力上需要囊括供给和需求方双方的诉求。旅游供需理论能有效解释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力、旅游目的地及旅游活动之间的关系,能为旅游目的地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均衡点。乡村旅游环境通过自身资源的消耗,供给乡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游客的游览需要,旅游环境随着供需的变化呈现不同阶段的特征。旅游发展初步阶段,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了旅游需求的增加,不断增加的需求促进了供给端的产品服务、项目开发等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增长或提高;当旅游市场发展进入成熟期后,旅游供给与需求相对平衡;当旅游市场进入衰退期后,供给市场则面临着多样化旅游供给再度发展或难以满足当下阶段的旅游需求而衰退。
.............................
第三章 乡村旅游地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一节 乡村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互关系
一、健康的旅游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

................................
二、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旅游环境优化

...........................................
第四章 西翥街道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分析
第一节 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
一、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二、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

.............................

第五章 西翥街道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提升策略
第一节 统筹区域内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充分运用空间的影响,通过统筹布局实现乡村旅游增长级的扩散,从而促使乡村旅游要素合理分布。通过点、线、面结合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以旅游专线或城镇空间联系线为支撑,乡村旅游中心点资源联动共享,进而形成区域联动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一、一条轿子雪山专线经济辐射带
据第四章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结果显示,处在轿子雪山旅游专线的厂口、东村社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最优,桃园、三多社区处于旅游环境承载力得分的第二梯队,以上社区的经济环境承载力也处于11个乡村社区中的第一梯队,表明主要交通干线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带动效应明显,更远离主城区的迤六社区处于第二梯队靠后,其经济环境承载力较为落后,需要继续发挥轿子雪山旅游交通干线的优势,串联迤六、厂口、东村、桃园等乡村旅游地节点间联系,从而形成要素交换、优势互补。西翥街道位于沿轿子山旅游专线“一线三区”的新旅游经济走廊,即将形成的昆明主城“半小时生态旅游经济带”对于街道地发展带动力十分明显。
“十四五”期间是云南快速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滇中城市群的建设,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省五个万亿产业重点培育打造的重要时期。作为云南重要的文化、科技、教育中心,五华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会。乡村振兴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之一,乡村旅游发展在乡村振兴的推进中有着毋庸置疑的地位和作用。以“轿子雪山旅游专线”为经济辐射带,形成联系连接桃园、落水洞、厂口、迤六生态旅游发展,将轿子雪山沿线的社区共同建设成为集旅游服务、商业贸易、文化创意、康体休闲于一体的商贸旅游小镇。形成符合实际的低碳生态产业功能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时结合区域生态休闲旅游、健康医养产业,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创意农业和农耕体验等农业产业集群。

二、两大旅游发展轴线

....................................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以西翥街道片区内11个涉农社区为研究对象,参考旅游环境承载力已有研究结果,结合西翥街道乡村旅游资源,构建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指标权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以及障碍度评估,在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现对本文工作做出以下总结:
(1)参考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已有的评价成果结合西翥街道实际情况,建立了西翥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共分三层:3个一级指标(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7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指标选取过程中在数据可获得前提下尽可能融合了利益相关者诉求。采取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获得西翥街道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一级指标层中权重最高的是经济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次之,社会环境承载力较低。分量下二级指标权重较为平均,生态环境基础权重最高,乡村基础设施状况次之,符合一般定性研究中乡村旅游地发展状况。
(2)根据西翥街道2021年数据,整体评估结果从11个社区横向比较上,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有差异且主要分为三个梯队,优势社区有东村、厂口,中等社区有大村、新民等7个社区,劣势社区有龙庆、陡普鲁社区。在社区内部纵向比较上发现,第一梯队中,厂口、东村社区在生态、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中,得分均大于街道内承载力均值;第二梯队中的社区,各社区三个子系统中存在1-2个子系统达不到街道内的平均水平,其中桃园社区虽离昆明主城区空间距离上更为接近,经济环境承载力大于街道内经济环境均值,但是在旅游资源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均低于街道均值,导致其整体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总体评分并不领先;第三梯队的社区,在三个子系统的表现上均低于街道整体的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略)

关闭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