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

乡村民宿原真性、游客涉入与再宿意愿的关系探讨

论文堡 日期:2023-09-13 20:17:14 点击:324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笔者认为从研究结果来看,乡村民宿客观主义原真性对游客再宿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却可以通过游客涉入对再宿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因此,探讨如何提升乡村民宿客观主义原真性对于乡村民宿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发展乡村旅游成为落实这一战略的重要路径。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根据《中国民宿发展报告》(2020-2021)显示,2020年有76.91%的民宿位于乡村地区。因此,如何保持乡村民宿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焦点问题之一。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元年,全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提速。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中的一种独特住宿形式,备受关注。2021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规划和建设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民宿、休闲农庄等乡村度假产品。同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120亿元旅游基建基金,助力乡村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发展。202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户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等部署。
伴随大众旅游者的消费理念与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传统观光式旅游难具吸引力。加之受近年一些以乡村生活为载体、慢生活理念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影响,旅游者越来越倾向于自主化、个性化与深度化的旅游产品与服务,并且渴望获得更深入、更真切的旅游体验。民宿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酒店、宾馆的旅游接待设施,不仅为旅游者提供一处居所,而且能让旅游者体验到有别以往的生活方式。因此诸如大理、乌镇、婺源等一些乡村旅游地的民宿,更是成为旅游者住宿、饮食、体验当地特色风俗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为快节奏现代化生活的群体提供了放松心情、体验本土习俗的重要平台,有效满足了人们对地方性、本真性体验的需求。
.............................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本研究以乡村民宿原真性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等,构建民宿原真性-游客涉入-再宿意愿的理论研究模型,探索三者间的作用机制,完善乡村民宿原真性的维度划分,丰富其实证研究。
(2)本研究将涉入理论作为中间变量引入到乡村民宿消费行为研究,丰富了涉入理论的应用领域,也为解释乡村民宿原真性和游客再宿意愿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
1.2.2实践意义
(1)本研究选择乡村旅游地婺源为案例地,梳理当地乡村民宿发展、分析当地乡村文化、自然景观,并将其与乡村民宿原真性结合,可以保护地方性文化、深化文旅融合。
(2)本研究通过建构乡村民宿原真性各维度,并分析游客再宿意愿与各维度间的影响,可以为乡村民宿经营者如何构建原真性提供针对性建议,指导现实实践过程中乡村地区民宿的开发和营销推广,也能够为当地政府发展特色乡村民宿提供参考建议,帮助乡村民宿进一步转型升级。
...................................
第2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文献综述
2.1.1乡村民宿
2.1.1.1乡村民宿的概念
民宿最早起源于欧洲,以英国的b&b(bed and breakfast)最具有代表,是普通家庭将多余空出来的房间出租给顾客,为他们提供住宿和早餐的一种服务产品。这种产品后来受到大众旅游者的欢迎而逐渐流行起来,由于各国(地区)民宿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经营模式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对民宿的表述也存在不同的形式,如“guesthouse”“family hotel”“home stay”“home inn”等。现在国内使用最普遍的“民宿”一词就是由日语“minshuku”音译而来的,并且日本也是亚洲民宿的起源地,后经台湾地区传入了中国大陆。
在旅游业的热潮带动下,台湾热门景区周边住宿常常供不应求,于是热门景区周边的居民向游客出租自己家中空余房间,不仅解决了游客的住宿问题也增加了收入,规模逐渐变大由此产生了民宿。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民宿有了发展雏形——农家乐。最早一批农家乐是成都县友爱镇的村民向出游者提供自家庭院的形式。随着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民宿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农家乐”“客栈”“家庭旅馆”等模式受到游客们的青睐。在“互联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及共享经济理念影响下,民宿逐渐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催生了携程、榛果、飞猪、airbnb等网络短租平台。城市居民也陆续在互联网平台上出租自己的空闲房屋,由此形成城市民宿。
................................
2.2理论基础
2.2.1符号学理论
符号源于人类的早期活动。它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状、文字、手势、音律等都是一种符号类型。符号可以作为一切事物的信息载体,并且能够被人所感知和理解。虽然符号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但它表达了人类赋予其的特定含义,当人们对此达成共识,该符号便成为此特定意义的具体符号。符号的使用与传播方便人们沟通交流,也有利于人类文化精神的传承。
符号学是社会学研究内容的一种,它与人类活动、社会现象密切相关。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与研究的进步,西方学者在符号学理论方面的研究逐渐体系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学理论体系是瑞士学者索绪尔的二元模式和美国学者皮尔斯的三分模式。在二元模式中,索绪尔所构建的符号理论体系是将符号看作“能指”和“所指”两个范畴组成的系统,两者彼此独立、呈现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中能指表示事物所展示出来的外在表现形式,如图案、表情、手势等;所指则表示形式背后蕴含的特定含义。而根据皮尔斯对符号学的研究,他认为符号是由其本身、所指代的对象、解释项三者构成的一个整体,彼此相互关联。这两种符号学理论体系为本文后续所开展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3章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
3.1研究假设
3.1.1乡村民宿原真性与游客涉入

..................
3.1.2游客涉入与再宿意愿

...............................

第4章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1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样本人口学描述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游客个人特征及其相关住宿行为特征。分别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指标了解游客个人特征,从了解渠道、住宿目的、住宿时间和次数等方面来分析游客的住宿消费行为,并就频次、百分比等进行描述。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根据样本的统计结果分析:
(1)在性别构成方面,男性占49.6%,女性占50.4%,占比接近1:1,可以看出来在婺源入住乡村民宿的游客男女比例较均衡。
(2)在年龄构成方面,18-25岁的人数最多,占41.7%,表明90后群体是当前乡村民宿的主力军,他们主要是学生和刚加入工作的年轻人,体验新事物的想法较为强烈;其次是占33.0%的26-35岁之间的游客,他们主要是已经工作多年或在升学阶段的人,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同时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也更大,更愿意选择乡村民宿这种无拘无束的住宿氛围;36-45岁的游客占15.1%,他们大多已经成家,出游多是亲子游,会更倾向于选择民宿能够更好地度过亲子时间。
(3)在受教育程度构成方面,72.2%的游客学历在大专及以上,表明当前乡村民宿住宿的目标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4.2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5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5.1结论分析与总结
5.1.1乡村民宿原真性对游客涉入的影响
(1)乡村民宿客观主义原真性与游客涉入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乡村民宿客观主义原真性对愉悦性、重要性、象征性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假设h1a、h1b、h1c均成立。从图5.2和表5.8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析可知,乡村民宿客观主义原真性对愉悦性、重要性、象征性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547、0.232、0.319,即乡村民宿客观主义原真性对愉悦性的影响最大。说明游客入住乡村民宿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享受慢时光获得愉悦感,对民宿体验所带来的象征意义及其重要性的感受不深刻。徐伟伟(2011)[123]在研究古村落旅游时,也指出客观实在的原真性能够提高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在乡村民宿体验过程中,原真性更能让游客为此追求和向往。乡村古宅建筑、文物、环境等的绝对真实性若能较好保存,可以吸引游客,让他们真实近距离体验到乡村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真实写照。
(2)乡村民宿建构主义原真性与游客涉入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乡村民宿建构主义原真性对重要性、象征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愉悦性的正向影响作用不明显,因此假设h2b、h2c成立,假设h2a不成立。从图5.2和表5.8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析可知,乡村民宿客观主义原真性对象征性、重要性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401、0.156,即乡村民宿建构主义原真性对象征性的影响最大。这与学者田静茹(2016)[129]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其在研究历史风貌建筑的原真性中认为外在建构的原真性对愉悦性有一定影响但作用较小。而两者存在不同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一是研究对象不同,历史风貌建筑和乡村民宿存在本质区别,前是古迹遗址,而后者属于住宿设施产品,因此历史风貌建筑的研究结果无法适用于乡村民宿;二是选择范围多,乡村民宿建构的原真性既可以是游客在民宿内看到的民间艺术品展示、与主人或工作者交谈中感受到的乡风民俗,也可以是在乡村民宿附近欣赏到的节庆风俗演艺、体验到的当地特色仪式、买到的乡村特色产品等,此外,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也同样可以感受到徽派文化和乡村民俗。

5.1.2游客涉入对再宿意愿的影响

......................................

参考文献(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关闭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