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对旅游者推荐意愿的影响探讨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对旅游者推荐意愿的影响探讨 --以宽窄巷子为例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历史文化街区是文化遗产旅游消费的主要场所
旅游管理论文怎么写
20世纪,文化商品化的兴起引起了人们对文化遗产关注,并触发了相应的旅游活动,文化遗产旅游热潮席卷中西方国家。在文化遗产旅游的大背景下,作为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街区,迅速发展为文化遗产旅游的一种重要体验方式。并且,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扩散和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国内外出游玩人们的旅游需求升级,呈现多样性、参与性和知识性特点,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特殊的文化消费和旅游观光的实践场所,具有全方位、高品质、差异化和体验性高的特点,备受当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青睐。
1.1.2 商业化开发成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城市化进程使大部分城市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城市化,城市面貌顷刻改变,传统城市生活印记消失。人类越是现代化,越会想通过回顾旧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来识别和理解自己或回忆过去。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继承者,既是一座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一座城市特色文化的呈现。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城市消费的提升和扩容提质需求的增加,全国范围内兴起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开发的浪潮,一些历史文化街区逐渐被改造成城市内的热门旅游景点。一方面,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化开发将街区内潜在旅游资源和街区的商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和发挥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的空间价值和作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和精神需要;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开发给当地居民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众多城市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来看,学者们对文化遗产地旅游商业化的研究多是定性研究,量化研究的文献较少,单独研究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的文献也比较少。此外,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开发对旅游者推荐意愿的影响究竟是积极促进作用还是消极抑制作用,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意见。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与旅游者真实性感知和推荐意愿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丰富游客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研究,以期补充现有研究的不足。
1.2.2 实践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要实现旅游发展首要面临的就是旅游商业化问题。从实践的角度看,对于旅游经营管理者来说,深刻认识游客对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的感知及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研究从旅游者视角出发,从需求方角度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及其与游客推荐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利于旅游经营管理者了解游客对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的认知,正确看待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从而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发历史文化街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s-o-r理论
s(stimulus)- o(organism) – r(responses)理论又称作刺激-反应理论,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可以被分成刺激,机体认知和反应三个部分。基于sor范式,外界环境刺激可以引起个体的内部组织状态的变化,形成个人的认知与情绪反应,从而做出相应的响应行为。sor理论模型最初被环境心理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后被应用到旅游领域。mehrabian(1974) 借用s-o-r理论探讨旅游景观的影响,发西安旅游目的地氛围(外界环境刺激)引起了游客情感唤醒(机体认知),进而影响游客阈值体验(反应)。旅游活动的开展是游客不断在旅游目的地接受刺激的过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后,在大脑中形成一系列反应,进而做出相应的旅游决策。
2.1.2 适度理论
适度理论来源于哲学领域。唯物辩证法认为,度指的是客观事物保持质与量的限度,是和事物质相统一的限量。度通常又称作临界点,临界点也是是事物由量变进入质变或者由一种质转换为另一种质的转折点。度是事物存在的界限,倘若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达到界限,则认为事物处于“不及”的状态,一旦超过了度的话,则称事物处于“过”的状态,过与不及都属于失度范畴。而“最好”、“理想”、“最优”和“最佳水平”则属于适度范畴。从哲学上讲,适度是存在的,是对客观度的认识。若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了事物本身的“最佳比例关系”,即是理想的、最佳的认识。适度的实质是人们的主观认识与事物的客观规律相统一 。
适度理论经常被应用于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在旅游研究领域,适度理论常被用于指导目的地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建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一定的度,旅游目的地商业化要有一个适度的规模。超过“度”时,旅游目的地便走向过度旅游商业化,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沉默,但当旅游目的地的商业化规模处于不及状态时,又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
2.2 历史文化街区研究
2.2.1 历史文化街区概念界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开始复苏,城市开始住宅扩建,掀起了大规模的“推到式重建”活动。大规模的推导式重建导致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遭到破坏,一些学者将此称为“第二次破坏” 。从那时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成为学者们十分关注的话题。1985年,我国政府对历史性传统街区做出定义。随后国内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经历了从历史性传统街区到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再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演变。本研究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沿用2008年文件内容,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并选择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研究案例地,其行政区域下属成都市青羊区。
2.2.2 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研究
西方率先开始城市化进程,因而比我国更早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问题。简﹒雅各布(2006)对二战后大规模“推倒式”重建活动中的盲目改造行为提出尖锐批判,并指出城市化进程应考虑城市的多样性,而不是仅仅受制于形体规划。亚历山大(1975)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严格控制历史文化街区新建筑物的数量,避免历史文化街区的原始风貌遭到破坏。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问题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兴起引起了国外学者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国外学者较早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研究不同,受我国国情影响,国内学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研究,其研究内容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外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延长街区现有建筑物的有效寿命和平衡街区内社会活动、环境建筑物、空间结构和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吴良镛教授提出“有机更新”理论,指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应将其置于城市整体发展的环境中,改造过程应该顺应城市肌理,循序渐进。郑利军提出“动态保护模式”,他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模式需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变进行适度调整。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过程是动态的,需要置于周边环境不断变更的背景中思考,而不是将其独立于周边环境之外,沿用一个保护策略。总的来说,保护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具有规模性的传统建筑群和文化环境,既能够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也能够满足现代人休闲观光的需求。
......................................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案例地
3.1.1 宽窄巷子概况
............................
3.1.2 宽窄巷子商业业态类型
........................
第4章 预调研分析
4.1 问卷的设计
..............................
4.2 量表的选取
.........................
第5章 正式调研与数据分析
5.1 正式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正式调研地为成都宽窄巷子,调研对象为宽窄巷子游客,于2021年7月25日至2021年9月30日通过线下线上发放问卷两种方式进行。其中2021年7月25日-2021年7月31日前往宽窄巷子,对街区的商业业态进行调研,并观察宽窄巷子的客流量峰值时间段。2021年8月1日至2021年9月1日在宽窄巷子进行发放。受疫情影响,宽窄巷子游客量减少,因而线下问卷发放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周五17:00至21:00 、周六全天和周日全天。线上问卷发放于2021年9月15至2021年9月30日,主要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和qq群进行。正式调研共发放问卷389份,回收问卷371份,收回的有效问卷共32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8.1%。
5.2 样本描述
............................
旅游管理论文参考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1.1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的影响效应
文化遗产旅游本质上也是一种商业活动。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发现繁荣的遗产旅游目的地通常商业化程度较高,而那些保持原始或旅游发展较低的遗产遗址游客却很少。虽然商业化程度的降低意味着更接近原真性和真实性,但它往往不能满足游客的基本旅游需求之外的其他需求,更不用说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对于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适度旅游商业化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营造更真实的旅游体验氛围,并提供优质的酒店服务和详细的旅游信息。然而,当旅游目的地过度商业化时,遗产的真实性遭受较高程度破坏,旅游产品中的商业因子超过游客的可承受范围时,文化遗产类地旅游商业化与真实性和忠诚度之间的平衡便遭到破坏。
历史文化街区是典型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因此,本研究认为当历史文化街区进行适度旅游商业化时,可能会增加游客在旅游目的地中感知到的旅游真实性,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产生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积极推荐意愿,然而当历史文化街区处于过度旅游商业化状态时,景区游客量过载和同质化的旅游商品使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独特性消失,逐渐趋于“同化”,游客感知的旅游真实性下降,满意度和忠诚度也降低,从而抑制历史文化街区推荐意愿的产生。因此,本研究假设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与旅游者推荐意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作用,即存在最佳的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水平,此时旅游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推荐意愿最强,而当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水平低于最佳旅游商业化水平时,旅游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推荐意愿随街区旅游商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但当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水平高于最佳水平时,旅游者的推荐意愿随街区旅游商业化水平的增加而减弱。经实证分析,研究数据支持以上研究假设。
参考文献(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