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成果转化模式的经济绩效评价探讨——以天津市为例

本文是一篇工商管理论文,本文旨在构建科技成果经济绩效指标体系,同时,探究不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工商管理论文怎么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连通科学研究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桥梁,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强调了科技成果与经济绩效之间的重要关系。1985年,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应该“建立科技成果管理体系”,提出了一系列的科技计划项目,如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国家新产品试产计划等。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法规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例如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中心等,并实施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相关专项计划,以及提出了其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科技发展的主导政策逻辑之一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十九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特别是推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部曲”1,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科技成果转化指的是为了将科技研究和合作实施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进行的一系列后续开发实验、实践应用和推广过程,直至形成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的活动。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总量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总数达到68562项,较2018年增长了近4.32%。其中地方的科技成果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成果数达到61534项,占全国总量的89.7%,较2018年有了非常大的增长。但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障碍与问题。因此,构建更为科学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当务之急。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促进社会层面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推进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
........................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当前是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而科学技术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发挥科学技术内在价值的应有之义,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进度和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深刻影响了科学技术的流动走向,进而影响国家的技术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作价投资、合作实施等都是技术成果转化的不同方式,不同的转化模式影响了成果转化的经济绩效。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不同科技成果转化运营模式的经验基础上,对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行总结分析,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利用实例数据对不同成果转化模式的经济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通过量化分析不同技术成果转化模式的经济绩效,使得不同利益主体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存在科学依据,能够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与业务模式,选择与自身条件相匹配的科技成果运营模式,切实有效提升转化效率,促进社会从总体上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进程,推动产业升级,加速科技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
2.1.1 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这一类文献从基础设施、政府支持、金融发展、区域合作等角度分析了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首先是基础设施角度,das(2007)利用15个地区15个部门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技术基础设施和社会制度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
也有文献从政府支持视角出发,如董洁和黄付杰(2012)采用因子分析法和sfa分析方法对中国2007年至2010年省市层面数据展开研究,发现政府支持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关键变量。赵喜仓和安荣花(2013)则对2008—2010年江苏省13个城市面板数据展开分析,发现政府、人力、财力支持和科技进步对科技成果转化均有正向影响。
汪芹和葛银莹(2019)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出发,基于中国“长江经济带”所属省市的数据研究金融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系,发现金融发展对于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林江等(2011)研究了区域合作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发现“泛珠三角”合作框架显著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此外,还有文献从其他角度分析了影响或制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因素。如,李杰和郭杰(2016)利用超效率dea计算出2004—2013年我国各省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实证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魏晨雨等(2017)从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视角,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包括提供方转化意愿和中介服务能力等五个因素。孙涛等(2018)则分析了区域科技成果外逃的潜在因素,发现收益的分成比例以及环境改善程度可能影响区域科技成果外逃。王斌和谭清美(2021)采用2009—2019年中国30个省级层面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技术资源的碎片化会降低地区科技成果转化。
..........................
2.2 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应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变量。由科技成果转化后形成的资本品中所内嵌的“非排他性”新知识,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经济体生产效率的提升(arrow,1971;romer,1990)。coe和helpman(1995)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西方七国集团的技术资本每增加1%,全要素生产率随之增加0.23%。中国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应研究大多从科技成果转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着手,重点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和创新发展的影响。如,柳劲松(2009)利用中国民族地区样本,研究了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成果的不同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科技成果转化对样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段婕和刘勇(2011)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科技成果转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科技成果转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高,并且区域和省域间的差异显著。乔彬等(2016)发现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区域人均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为倒“u”型,这意味着短期内,随着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提升,区域人均收入差距随之扩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将促使区域间收入差距变小。王虹燕等(2020)采用2016—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科技成果转化对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发现高校科技资源投入对科技成果产出指数的提升作用较小,同时呈现下降趋势;对科技成果转化指数的促进作用较强,同时呈上涨态势。刘大勇等(2021)利用2006—2014年中国230个城市数据,研究了科技成果转化对城市经济发展动能的影响,发现科技成果转化能够明显提升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
第三章 典型案例研究
3.1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3.2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概述
..........................
第四章 研究基础与设计
4.1 科技成果转化经济绩效评价方法分析
4.1.1 财务角度考虑的经济绩效计算方法
................................
4.1.2 综合分析方法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科技成果转化经济绩效评价方法的计算步骤
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与熵权法(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5.1.1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依照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构造了3级层次结构模型,最上层为经济绩效指标,中层为包含2个二级指标的准则层,最底层为包括8个三级指标的方案层。针对三个不同层次,采用九级标度法设计判断矩阵,交由专家进行对比选择。其次,基于得到的判断矩阵,求解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最终得出方案层到准则层,准则层到目标层的权重。
工商管理论文参考
尽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主观认识的多样性使得人类较难在同一准则下判断不同元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但是,我们可以要求判断矩阵具有大体上的一致性。因此,需要对构造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5.1.2 运用熵权法计算权重
..............................
第六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旨在构建科技成果经济绩效指标体系,同时,探究不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
(1)本文结合了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各自优势,采用综合方法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经济绩效指标体系。
(2)本文针对不同转化模式下科技成果转化经济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从整体来说,合作实施的经济绩效略优于技术转让。
(3)分行业来看,对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用技术转让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绩效要优于采用合作实施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绩效。
(4)对于高技术行业的科技成果的转化,采用技术转让的方式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短期来看技术转让模式可以带来更高的收益,但是合作实施企业可以更好的掌握技术,因此对于相对更侧重于长期的综合效益,两者没有表现出显著区别。
参考文献(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