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护理管理在口腔拔牙患者的应用
论文堡
日期:2023-05-12 21:12:32
点击:336
摘要目的:探讨pdca护理管理在口腔拔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20年3月接受口腔拔牙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再选取护理人员20名,分两组,各10名。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pdca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拔牙术后感染情况及两组护理人员的口腔护理能力。结果:研究组患者口腔拔牙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护理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口腔拔牙患者的感染风险,适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pdca护理管理;口腔;拔牙
随着众多口腔疾病的不断出现,例如龋齿、牙周炎等,导致拔牙率随之攀升。拔牙是口腔科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拔牙可以导致局部组织损伤,诱发肿胀、出血、疼痛等反应,以及体温、血压、脉搏波动,所以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同时,感染也是拔牙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与拔牙时有牙结石、骨碎片、牙碎片、其他炎症肉芽组织进入创面,以及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患者机体状况差等原因有关,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还可能引起其他合并症,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因此,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口腔拔牙患者的护理质量已成为口腔科护理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pdca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其利用计划设定、执行方案、检查与处理问题等循环模式,不断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收治口腔拔牙患者49例,应用pdca护理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20年3月接受口腔拔牙患者98例与护理人员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每组护理人员,各10名。研究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22~69岁,平均(49.5±4.8)岁;护理人员10例均为女性;年龄21~49岁,平均(35.3±4.3)岁;职称为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4名;文化水平为本科8名,大专2名。对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22~68岁,平均(49.4±4.5)岁;护理人员均为女性10例;年龄21~48岁,平均(35.2±4.8)岁;职称为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4名;文化水平为本科8名,大专2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已完善相关检查,无拔牙禁忌证;②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未控制的糖尿病与高血压;血液系统疾病与凝血功能障碍;②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③肾脏、肝炎、甲亢;④月经期与妊娠期女性;⑤有精神疾病史。方法:⑴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完善患者的各项检查;向患者讲解拔牙手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通过耐心安抚,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减少身心应激反应;准备好手术相关用品,术中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操作等。⑵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pdca护理管理,具体方法如下:①p(计划)阶段:a.现状分析,探寻问题:组建pdca护理管理小组,护士长任组长,其他护理人员为组员。小组成员对于过往口腔拔牙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探寻常规护理方法中影响拔牙后感染、护理质量的相关问题;b.通过分析常规护理方法,以及加强患者沟通后,总结出问题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与可控因素。具体包括:新护士基础能力不过关,专业能力差,业务基础缺失;沟通能力差,护理态度差;护理记录单书写不规范;护理人员未对患者术后感染等风险因素给予足够重视;c.制度改进方案:护士长制定护理文书书写规范的评分细则,每天检查书写质量。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与沟通技巧培训,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定期开展护理讨论会,分析每名患者的术后感染风险因素,以及如何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以便于实施针对性的预防与改进措施。②d(执行)阶段:全面落实三级护理质控检查制度,其中ⅰ级制度为口腔科护理人员的自我检查;ⅱ级制度为护士长与质控护理人员监督与检查;ⅲ级制度为护理部检查,最大限度减少术后感染风险,并强化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监察。③c(检查)阶段:护理部与科室护士长联合开展护理检查工作,采用灵活的检查方式,例如:随机抽查、定期检查、终末检查等,确保临床工作的质量。④a(处理)阶段:每周召开1次小组讨论会,对于本周发生的护理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提出改进对策,并将具体对策落实到下一个pdca护理管理循环中。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患者口腔拔牙术后的感染情况,包括皮肤红肿、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②通过开展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口腔护理能力,理论知识采取笔试考核,操作技能采取实践考核,评分范围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成绩越佳。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口腔拔牙术后感染情况比较:研究组口腔拔牙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人员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研究组护理人员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感染是口腔拔牙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口腔健康与生活质量,严重时还可以诱发其他合并症,导致其他组织损伤。因此,采取有效的手段预防口腔拔牙术后感染,保障整体护理服务的质量十分必要。pdca护理管理属于动态循环式的管理模式,包括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理四个阶段,其中计划阶段明确了质量管理的主旨与目的,对现状进行分析,探寻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拟定出相关护理步骤与实施方案,并做好准备措施;明确计划后便是有效的实施阶段,此阶段通过执行拟订方案,将设计效果与临床效果进行评估;检查阶段是保障工作质量的关键,此阶段以多方式的检查与监督确保护理工作的实施效果;处理阶段分为提出未解决问题与总结相关经验两个方向,此阶段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处理与总结,提出新的标准方案,以便实现护理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改进。本文结果显示,两组口腔拔牙术后感染发生率对比中,研究组患者为2.04%,较对照组的16.33%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pdca护理管理模式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收集与分析拔牙患者的数据资料,之后合理地应用数据总结潜在问题,梳理因果关系,最后解决并不断改进护理内容,进一步降低了感染风险。同时,研究组护理人员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士长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能,强化护理团队的合作意识,不断巩固与完善口腔护理能力。总之,pdca通过细节、全面、规范的护理管理措施,有效强化了拔牙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减少口腔拔牙患者的感染风险,适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