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角色重构路径思考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通过对a县的实地调研以及深度访谈的总结,重点研究a县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实践状况与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驻村第一书记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新背景下完成角色重构的路径。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到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体现了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第一书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机制,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意见中明确了驻村第一书记的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主要职责任务,这表明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机制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乡村社会善治的重要手段。因此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助力农村工作是牢固基层党建、惠及群众、锻炼干部、推进振兴的扎实有效的举措。随着2020年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为了持续稳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二十大报告中既论述了推进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又全面部署了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紧落实的各项主要任务。在2023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乡村振兴依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提出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因此在“后扶贫时代”的新时期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乡村振兴政策,仍然要求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独特作用。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铺开推进,农村工作重心出现了阶段性的新变化,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的主要任务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意味着精准扶贫阶段中的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会随着外部环境、政策要求、主要任务的更新而变化。因此有必要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重新定位进行研究,结合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地对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进行重构,让驻村第一书记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聚合各方力量、共谋乡村发展、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致富的重要作用。
............................
1.2 研究意义
对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重构路径展开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书记今后的工作角色调整,一方面可促进乡村振兴人才理论发展,另一方面可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度,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提供借鉴和思路。
1.2.1 理论意义
随着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为6亿农民带来更多福祉,让他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从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乡村振兴的力度、规模要比脱贫攻坚大很多。因此,乡村振兴呈现出不同于精准扶贫阶段的工作要求,而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机制事关乡村振兴发展大局,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驻村第一书记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其作用的研究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需扮演不同以往的角色,然而,将驻村第一书记以角色重构为出发点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在对驻村第一书记与精准扶贫的成效关系研究中。对其驻村第一书记个体角色重构的研究仍缺乏具体配套制度支持,难以付诸实践。由此可见,加强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角色重构路径研究,为其提供理论支持是当务之急。通过对驻村第一书记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能够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的理论。此外,通过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增强了理论的适应性和解释力。
1.2.2 实践意义
通过探求当前“后扶贫时代”乡村重点工作的变化而对驻村第一书记产生的影响,从而对驻村第一书记在新阶段的角色进行重构研究,并尝试探索第一书记角色重构路径,这可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制度提供总体思路、重点举措;同时帮助政府及相关部门机构理清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角色重构的价值与路径,从而有益于政府及相关部门机构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
第2章 驻村第一书记角色重构: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社会角色理论
2.1.1 社会角色理论引介
角色原本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按照剧本提供的台词及人物形象扮演的剧中人物。社会学家把广义的社会生活看作一个大舞台,把角色引用到了社会行为的研究与实践中。一般而言,社会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
角色理论早期以乔治·米德的研究最为著名,米德从关系互动的视角使用角色的概念意在说明人们通过角色在社会交往中可以预知对方的行为模式以及可以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角色理论的另一位重要代表是拉尔夫·林顿,他通过区分角色、地位和个体的概念,认为地位只是一个简单的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而角色代表着地位的动态方面,当他将组成地位的权利与义务付诸实践时,他就在扮演着一种角色。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是最早强调以角色概念来发展米德思想的学者之一。帕克认为人们形成什么样的自我概念取决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一般而言,取决于他在社区和社会群体中寻求扮演的角色,同样还取决于社会赋予这些角色的地位和普遍认识。
人们所扮演不同的角色,都表明了他们在不同社会关系网络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反映了社会、组织或群体、他人对个体的期待和要求,而这些个体又都采取与他们特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模式。总之,社会角色理论仍在不断发展着,社会角色理论不但在研究个人行为、人际关系方面构筑了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研究集体组织行为中也可有所借鉴。
........................
2.2 分析框架:驻村第一书记角色重构的情境、功能与规范
本文充分吸收社会角色理论的核心要素,对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角色重构展开探讨。选择社会角色理论作为审视乡村振兴中驻村第一书记理论视角主要缘于驻村第一书记是目前农村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且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国家为了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而创设的驻村工作角色,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和研究价值,契合社会角色理论的适用情境。因此,根据社会角色理论与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实践,本文尝试构建“情境-功能-规范”的驻村第一书记角色重构的分析框架,其中包含三个要素:从精准扶贫转向乡村振兴的乡村现状(角色情境)、驻村第一书记的作用发挥(角色功能)与驻村第一书记重构角色的逐步形成(角色规范),这分别构成驻村第一书记角色重构的实践动力、内容遵循与模式形成要素。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
第3章 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角色重构的现实基础
3.1 乡村振兴的内涵、主要内容、特征
3.1.1 乡村振兴的内涵
···························
3.1.2 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
·······················
第4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角色重构的a县实践
4.1 a县驻村第一书记选派与管理
4.1.1 a县的基本情况
······························
4.1.2 a县驻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概述
··················
第5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角色重构路径
5.1 跟随情境转换,领悟角色期待
5.1.1 适应变化,实现驻村身份融入
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后,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环境、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以及社会期望都在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对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角色提出更新重构的要求,要求驻村第一书记要以面向乡村振兴、面向农村实际工作的身份融入进去,一是不再仅仅以贫困治理人的身份去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而是要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引领全身心投入到乡村工作中去,只有通过适应工作情境的变化,强化身份融入,才能根据具体的驻村工作环境情况发挥出上级党组织“派”的身份嵌入作用和长期下沉基层“驻”的工作优势,进而才能不断开创乡村振兴的工作局面。对于如何在角色重构中做到身份融入,走村入户进行遍访掌握整体所驻的村情况是一个有效的方式,这一点在实地调查访谈的时候也得到印证,通过走访对所驻村的村情民意进行掌握、了解村民的所忧所盼,这是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做好驻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身份融入的重要方式。
驻村第一书记要把自己转变为乡村振兴中村干部一样的身份,把推动所驻村点的乡村发展当作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具体而言就是可以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和党员大会、采取实地查看、入户走访,上门关心等方式,对所在村的村民进行一个整体了解与熟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让自己融入到所驻点的乡村中去,并且积极走访村党支部老党员、前几任村“两委”班子成员,了解驻村工作方式以及征求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同时驻村第一书记对村庄整体发展情况也应该有所了解,比如通过实地调查村容村貌、村庄建设等去发现目前村庄整体面临的实际困难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的村情,努力融入身份,立足解决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研究制定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切实可行的民生项目,切实为群众谋福利,为乡村谋发展。
5.1.2 领悟要求,理解驻村角色期待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
第6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6.1 结论
本文的研究工作初步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如何进行角色重构的问题,以期继续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独特的时代作用。通过对a县的实地调研以及深度访谈的总结,重点研究a县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实践状况与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驻村第一书记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新背景下完成角色重构的路径,得出如下结论:
1.乡村振兴相比于精准扶贫的新变化使得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进行适应性重构成为理论与现实的必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总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新变化,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动下,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目标呈现着由实现精准脱贫向推进强村富民转换、由资源接点引入向内生动力提升转换以及由构建乡村多元治理格局向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转换的进程,这为驻村第一书记角色重构提供了基本指引。
2.驻村第一书记制度遵循着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变迁历程。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作用是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因而驻村第一书记角色是紧随制度变迁而发挥作用的,驻村第一书记制度从嵌入帮扶摆脱贫困为主到向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变迁,对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重构提供了制度支撑。
3.驻村第一书记通过角色适应性重构将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作用。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完成脱贫攻坚历史任务坚实的国家先锋力量,这支力量在当前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将通过跟随乡村振兴的情境转换、强化功能更新以及加快规范建设进行角色重构以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五大振兴”的时代作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