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硕士论文 > mpa论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西藏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探讨

论文堡 日期:2023-12-12 21:20:40 点击:59

本文是一篇mpa论文,本文基于西藏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以要素流动为视角,先通过熵值法求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融合间的综合发展水平,再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能否通过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城乡间不断流动来实现。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研究背景


mpa论文怎么写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区域之间没有经济差距或差距很小。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口号,自此我国除了大力发展沿海城市以外,还实行先发展城镇、后发展农村,推动以城带乡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政策。很快我国先后经历了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化目标快速实现。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正式把我国的城乡关系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推进到城乡融合发展阶段。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文件,指出要推进全国各地开展城乡融合改革,建立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明确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在此背景下,全国城乡都开始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城乡融合发展已然成为了未来经济增长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目前城乡融合发展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不仅体现在生产力上,而且还体现在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分布上。自2006年“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又再次强调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并明确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要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并包含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个方面。西藏城乡融合进程本就比全国晚,城乡间经济总量、社会状况和生活水平等差距也很大,并且西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程度远高于乡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程度显著又会再次扩大西藏城乡融合发展差距。
.........................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研究思路与内容
本论文以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公平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和要素流动理论为指导,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立足于西藏实际情况,遵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水平测度、西藏城乡融合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西藏城乡融合的机制研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与对策”这一逻辑主线,在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西藏城乡融合发展间关系并通过中介效应发现其影响机制的同时,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建议。论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等。
第二部分:相关理论和机制分析。相关理论包括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文献综述部分首先阐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指标体系构建和现状以及城乡融合的内涵、指标构建与影响因素,反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融合的内容与研究动态。然后是二者关系研究和文献述评;最后阐述城乡融合理论、公平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和要素流动理论,为整个研究提供理论支持。路径分析部分主要从理论上阐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城乡融合的影响路径,并作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机制图。
第三部分:现状分析。主要对西藏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和城乡融合演变发展过程及现状加以阐述。
第四部分:指标构建与实证。该部分选用西藏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和西藏城乡融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和测算,以求得综合指数。
第五部分:中介模型构建和机制分析。本章节根据协同治理理论和要素流动理论,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并展开显著性效应验证,以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影响西藏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
第六部分:结论与对策建议。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的运用,得出西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城乡融合的路径,并结合实际给出相应的对策。
.........................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文献综述
2.1.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
(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
有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的阐述,他明确指出政府应提供一定的物品和服务,并采取公平的方式进行分配。亚瑟·赛斯尔·庇古(1920)和阿马蒂亚·森(1970)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促进“社会最优配置”,强调政府主体在公共服务过程中要注重公平与效率等;詹姆斯·m·布坎南(1950)等人从财政制度的角度提到财政分配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关系密切,提出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的使用能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更好实现;还有一些学者用“投入公平、效果公平与需求满意公平”(萨瓦斯,1978)和“机会均等、结果均等(罗默,1993)”等词来解释和衡量公共服务均等化。而有关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的具体内涵,国内学者给出了以下几类说法:一是从供需平衡角度下定义。该定义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实现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制定可靠的公共服务政策标准和具备良好的财政支付能力(丁元竹,2008),从而使得每个公民都有同等机会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以满足其各方面的基本需求。而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的满足则是通过增加公共服务群体,扩大公共服务区域和拓宽公共服务领域等来实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政府供给能力的不断提升,公共服务领域已经涵盖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和就业、基础设施服务以及生态环境服务等多方面。二是从公共服务自身特点的角度来予以说明。学者们认为基于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收益的非排他性(马国贤,2007)、公共利益属性(杨弘,2012)、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同质性等特征,因此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应该实现为全体公民提供公平可及和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这是目前受到国内学者们广泛认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另外这也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定义相一致。
.....................
2.2核心概念
2.2.1城乡融合
城乡融合,简单来说是“城”与“乡”二者间的融合。但“城”、“乡”所代表的含义和所指范围却比较模糊。一般来说,“城”就是城市,“乡”就是乡村,欧美一些国家把城市和乡村的分界点设置为是否从事与农业相关的职业以及自然而然形成的农业生产区域。而中国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根据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划分标准,把建制镇以上的大的居民点称为城市,其余称为乡村(这种说法存在争议);二是某个空间区域里人数总量和核心地带人口密度达到规模以上、分散的居民群体能够组成一个法人社团,这样的区域称之为城市建制,其余未达到规模以上的区域称为农村。融合原本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相互连接、合在一起的状态和过程,因此从字面含义上讲,城乡融合就是将城市与乡村结合在一起的稳定关系。从城乡关系的角度来说,城乡融合实际上是对发展相对成熟的城乡关系的形容,但一直以来,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分割制的影响,城乡融合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状态。到目前为止,中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割裂对立、分立分治、改革调整、协调互动、融合一体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特点,但学者们在定义城乡融合时,往往能够抓住不同时期的相同特征给出解释。城乡融合是学者们对城乡关系走向成熟的肯定,其最终愿望是促使城乡关系从从二元走向一元,从对立走向合作,从独立发展走向互利双赢。因此,本文认为,城乡融合是一种以互惠双赢为原则、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实现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涉及城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层次、全领域发展的动态实现过程。
........................
第三章西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城乡融合发展现状
3.1西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
3.1.1教育均等化现状

........................................
3.1.2医疗卫生均等化现状

..................................
第四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融合综合水平指标构建与测度
4.1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
4.1.1指标选取与说明

.....................................
4.1.2测算方法

............................

第五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西藏城乡融合的实证分析
5.1变量选取与构造
5.1.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3-2020年为时间段,选取8年面板数据对西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融合发展路径进行实证分析,论文所有数据均从《中国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西藏各地市统计年鉴、中国知网有关统计数据和西藏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获得,由于数据存在少量缺失值,该部分采用插值法补齐。
5.1.2变量选取与构造
(1)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城乡融合(urban rural integration,简称uri)作为被解释变量,目前学者们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量化大多都为根据自身需要构建相应的城乡融合指标体系,本文衡量城乡融合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由空间融合、经济融合、人口融合、社会融合和生态融合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构成,指标采用熵值法测算并求得综合指数作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
(2)核心解释变量
文章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简称eps)作为解释变量,在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时,文章遵循了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划分,选取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基本包含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作为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测算得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指数作为核心解释变量。


mpa论文参考

.............................
第六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西藏城乡融合的发展建议
6.1加强公共服务,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6.1.1统筹落实财政资金,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近年来,西藏gdp增速已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平均值,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但由于西藏经济基础弱,底子薄,使得其目前仍是全国经济排在后面的地区,全区财政收入远远低于财政支出所需(2020年全区财政收入220.986亿元,而财政支出达到2210.9192亿元),因而西藏政府财政支出相当一部分仍然依靠中央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全国其他省份的转移支付。对于此,自治区政府应该统筹规划和分配财政资金,将资金投入逐渐向乡村建设尤其是乡村基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上倾斜,保障乡村居民基本需求的真正实现。另一方面,对于财政收支入不敷出的现状,自治区应大力支持、鼓励地区经济尤其是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居民收入,提升经济总量,为促进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力基础。
6.1.2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和分配能力,打造平等普及的公共服务体系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交通通信、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因此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时既要做到全覆盖,又要在资源供给和分配上有所侧重。比如:为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就要在社会保障上加大投入,更多地解决医疗、社保和住房等问题。为满足发展需要,就要多投入资源到教育文化、交通通信等方面。此外,基于西藏城乡经济上的差距,在分配资源时,应该着重考虑建立和加强城乡间的联系,主要是经济联系。比如可以从道路建设、互联网建设等方面打通联系,在此基础上加强城乡间各要素流动,从而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实现城乡融合。
参考文献(略)

关闭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