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硕士论文 > mba论文

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对成本粘性的影响路径探讨

论文堡 日期:2023-09-19 18:55:33 点击:362

本文是一篇mba论文,本文利用abj模型,通过多元回归得出制造行业公司成本粘性存在性的结论,且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样本企业的收入和成本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下降比例差异较大;资金利用率较低,样本企业缺少活力;资本密集度及员工密集度居高不下,存在资源冗余现象。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mba论文怎么写

近几年,国际贸易受到逆全球化的影响,各行各业或多或少受到牵连。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此阶段,原有增长动力衰退、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生产成本上升等经济的弊端仍然存在,由此增加了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创新是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创新离不开研发活动。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向多个方向推进,制造业日益把研发提高到主体地位。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提出要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激励我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这些政策无不体现出国家对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我国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也将这些研发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动力,财政赋能企业研发。
近几年,我国经济运行困难重重,地产低迷和出口放缓成为主要负面影响因素,在这种不利环境中,基建和制造业提供了基础支撑力量,足可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目前,我国制造行业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汹涌澎湃的竞争中,企业良性竞争力是保证其在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的核心力量。利润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对利润格外关注,利润由收入和成本决定,对成本粘性的研究,可以为企业获得良性竞争力添砖加瓦。
..................................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研发投入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研发投入的研究体系较为成熟,主要分为两种研究视角:其一是对研发投入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学者们较为一致地肯定了其在企业中的积极作用;其二是对研发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为直接影响研发水平的标尺,研发投入影响因素的核心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学者们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全面研究。
1. 国外研究现状
(1) 有关研发投入的经济后果研究
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发展与完善,国外学者率先对研发投入进行探讨。学者们均对研发投入的经济后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得出相似的结论,即研发投入从不同方面均会对企业产生正向影响,包括企业绩效、核心竞争力、产品的生产率以及性能等。guth和ginsberg认为研发是使企业率先进入新市场的关键要素,进入新市场可以给企业带来垄断优势,从而推动企业的绩效,被推动的绩效又进一步激励企业对创新的重视,如加大研发投入等,形成良性循环模式。stopford和baden-fuller通过研究得出与之前学者相似的结论,即企业的研发投入在帮助企业获取自身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应该作为业务中心贯穿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从而维持企业长久健康持续发展。ruchita得出公司的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同向变动,研发投入在二者之间起反向调节作用的结论,即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缓和了不良环境绩效对企业财务绩效造成的不良影响。后续学者不再简单聚焦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而是扩大研究范围,继续探讨研发投入给企业带来的正面效应。adomako发现研发投入强度对新产品性能有积极影响,且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影响机制。li等人研究焦点集中于企业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通过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是促进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最突出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不止聚焦研发投入给企业自身带来的正向影响,也将视角集中于外界环境因素。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发投入
研发是研究(research)和开发(development)的简称,因此当前学术界称之为r&d。研究是针对事先确定好的事物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大量的学习以及探讨,并分析其原理;开发指的是在现有知识理论的基础上,运用研究结论,产生一种新的事物或是改变旧事物的形态。国际上,对研发的定义通常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定义为主,我国也普遍接受此定义: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性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基础研究是对世界一般规律的探索,通过这些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原理及方法等;应用研究是在基础研究的框架上,以特定目标为前提,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具体领域;试验发展是利用前两者结论生产新工艺、新产品或是新方法,以及对已有的工艺、产品等进行改进。研发是一切企业进步的核心力量与动力源泉,是企业在竞争之林中立于不败的必然选择,且政府不断更新的研发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的研发活力,提高企业研发素养。研发投入是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所长期投入的成本费用,主要用于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创造,是推动创新的核心资源要素,也是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主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研究开发活动中所发生的所有支出都应纳入研究开发费用的范畴,同时从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在研究阶段,研发投入费用化,计入费用类相关科目;在开发阶段,研发投入大多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因此学术界近年来一致同意研发投入包括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两方面。本文所指的研发投入指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为了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创造行为所付出的包括资产、人力在内的成本,包括企业在报告中披露的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
....................................
二、理论基础
(一)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高度相关,是企业通过研究、试验等产出新产品或者改进新工艺,使它们在市场上首次出现,抢占市场先机,提高占有率,最后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标。技术创新理论是由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他认为技术创新是对本来存在的事物进行改造,并且将科学发明与企业生产制造结合起来,创造出五种新的产出,包括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市场、新的原材料以及新的组织形式。除此以外,熊彼特还认为在组织中的技术创新并不是简单的生产新产品,而是不停运转、不断更新的一种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产生颠覆性地变革改变[68]。
受制于技术创新活动高成本的特点,组织进行研发创新往往很谨慎小心。我国制造行业上市公司通过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过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成本,还需要进行风险测算避免沉没成本的发生。国家税收优惠等利好政策的倾斜,鼓励更多制造业企业进行研发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推动整个社会生产的进步。然而,有一部分管理者在政府补助及税收方面加计扣除的诱惑下,盲目加大研发投入成本,导致短期内成本粘性处于较高水平。
(二)资产专用性理论
专用性资产是指用于特定用途的资产,这种资产只支持特定产品的生产制造,对于企业产品并不能提供价值。专用性资产一旦形成,成本流动性和可转换性便大大降低。资产专用性理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由美国经济学家奥利弗·e·威廉姆森最早在分析一体化问题时提出。威廉姆森认为,专用性资产在转作其他用途时,价值会大大低于其本身所占用的成本。因此,专用性资产与沉没成本关系密切,正常情况下,若专用性资产不能发挥其特定作用,其价值必定受损,不能全部收回,也就是说,资产专用性的实质指一种契约效应,一旦管理者决定通过研发投入进行专用性资产的研究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便锁住了企业与此项资产、此项资产与本身用途的关系,且无法解约收回。从另一方面考虑,对于强烈依赖上下游企业的公司而言,资产专用性与交易费用有千丝万缕联系,资产专用性使企业自身与上下游交易对象更为依赖,交易成本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往往通过上下游兼并实现纵向一体化,利用专用性资产公用降低成本,实现高利润目标,也可以说,资产专用性的存在从侧面提高了企业效益。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一)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及反转性

 ............................. 
(二)研发投入与成本粘性的关系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可以直观观测变量的分布范围和变化趋势。本文对变量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4-1所示,列出每个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中位数、以及标准差。

mba论文参考

由表得出,营业成本变化率(cost)的平均数为0.099,中位数为0.091,营业收入变化率(rev)平均数为0.101,中位数为0.092,以上数据初步表明企业存在成本粘性现象。营业成本变化率(cost)的最大值为0.966,最小值为-0.647,标准差为0.238,营业收入变化率(rev)最大值为1.033,最小值为-0.665,标准差为0.250,最大值最小值之间差距大,表明我国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由于市场经济因素导致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可能与制造行业细分行业有所差异导致。

二、相关性检验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近几年,政府鼓励上市公司由要素驱动型企业向创新驱动型企业转变,营造“万众创新”的经济环境,同时经济下行形势使成本费用成为热点问题,因此探讨研发投入对成本粘性的影响问题尤为必要。本文以技术创新理论、资产专用性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利用2016-2020年我国制造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回归的方法验证了我国制造行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及反转性、研发投入对成本粘性的正向影响以及此机制中管理者乐观预期和调整成本发挥的作用。具体结论如下:
(一)我国制造行业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且成本粘性具有反转性特点。
本文利用abj模型,通过多元回归得出制造行业公司成本粘性存在性的结论,且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样本企业的收入和成本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下降比例差异较大;资金利用率较低,样本企业缺少活力;资本密集度及员工密集度居高不下,存在资源冗余现象。通过改变多元回归模型的时间跨度发现,时间跨度越大,成本粘性程度逐渐呈下降趋势。
(二)研发投入能够增强我国制造行业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即研发投入与成本粘性呈正相关关系。
本文采用研发投入的相对值指标衡量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得出样本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越大,成本粘性水平越高的结论。具体来说,当企业的研发投入增加时,调整成本相应增多,业务量下降时,企业并不能及时调整成本,导致成本粘性的程度加重。
(三)研发投入通过调整成本路径和管理者乐观预期路径影响成本粘性,而不是通过代理冲突路径实现。 研发投入强度大的企业专用性资产比重往往大于其他企业,从而导致过高的调整成本,成本高企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成本粘性;由于政策性支持及研发活动的广阔前景,管理者对于逐渐增多的研发投入呈乐观态度,短期的收入下降并不会使其主动进行成本调整,管理者乐观预期的存在也加重了研发投入对成本粘性的影响。


二、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关闭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