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MPA开题报告范文分享

论文堡 日期:2023-10-27 22:13:01 点击:108

防止国内产权式商铺运作失败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预防机制

1.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住宅开发、商业开发成为各个城市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商业运营、售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房地产行业也出现了一些矛盾隐患,有的甚至引发了激烈的纠纷和冲突。特别是在产权式商铺运作过程中,由于商铺价格高、购买者花费高、群众关注度高,以及产权关系相对复杂,后期运行状况不确定,面临的运作风险更大,更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例如,北京碧玺家居广场将17万平方米的广场项目,划分为13多平米的标准虚拟摊位出售,交由腾飞物业统一经营,当时承诺每年每个摊位有1.9万元的投资收益,但后来承诺根本无法兑现,有的投资者还因投资失败自杀,多年来一直上访不断。南京时代广场项目也是将一二三层约6000平方米的区域分割出售,但因为统一运营的购物中心经营不善,最终也使得众多投资者面临着巨大损失,出现了许多业主的上访,多次调解无效,最终法院判决商铺买卖合同解除,补偿了投资者的损失。沈阳万达广场项目也采取了产权式商铺的运营模式,但是经营效果不理想,万达拿出8亿元进行商铺回购,后来万达经营效果也不理想,王健林表示不再散售商铺。由此可以看出,产权式商铺的投资中,确实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如果处理不好,就极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和突发事件。在这种背景下,本选题以济南万豪国际项目为例,主要研究产权式商铺运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分析引发社会不稳定事件的原因机理,从而提出有效预防社会稳定风险的对策与建议,为政府及相关开发企业公共决策和危机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
本选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来讲,国内研究社会稳定风险管控、危机事件处理等相关文献的研究相对较多,理论也比较成熟,但是,专门以具体案例为突破口,针对产权式商铺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系统分析建立一套风险预防机制的文献更是少见。因此,本选 
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实践层面来讲,危机事件处理、信访案例办理,一直是困扰政府的重大难题,特别是在房地产这个焦点领域,由于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且涉及到的资金量大,处理起来非常复杂。而建立了产权式商铺运作导致的社会稳定风险的预防机制,将有效防范这一领域的重大风险事件,从而降低政府在这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同时,对于商业地产开发企业来讲,一旦开发的商业楼盘导致群体性事件,在政府和群众中的形象就会大大损失,政府在供地方面会非常谨慎,甚至会设置一些限制,而群众也会不相信企业品牌,因此,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也应当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稳定风险预防机制,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努力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这角度来讲,本选题的研究,对于政府、企业乃至群众来讲,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社会稳定风险与群体性事件息息相关,大部分社会稳定风险都是有群体性事件引发的。因此,研究中国社会稳定风险问题,必须深入研究群体性上事件的发生机理等相关理论。在国外理论研究中,没有用到“群体性事件”这个概念,主要是用到“集体行动”或者“应急事件”等概念。从理论上讲,今天对集体行动的宏观理解大多可以追溯到19世纪社会学奠基人涂尔干、马克思、韦伯等人的一些基本思想,而自20世纪在美国发展起来的集体行动理论却是在法国思想家勒庞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基础上起步[1]。勒庞于1895年发表《鸟合之众一一大众心理研究》一书,其整个理论的核心就是所谓的心智归一法则[2]。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个个不同,但一般都是理性的、有教养的、有文化和负责任的。但一旦聚到一起,随着聚众规模的逐渐增大,他们之间就会相互影响、启发和感染,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渐趋一致,变得越来越野蛮和非理性,其行为也越来越受到脑下垂体的控制。在勒庞的眼中,集体行动是非理性的产物。1921年,帕克在《社会科学概论》一书中,也对群体性事件和社会稳定作了简答介绍[3]。1946年,布鲁默研究了小群体行为,认为一个小的群体,如果在适合的机遇下,可以发展成为较大的群体,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这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4]。布鲁默认为,社会变化导致个人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不安、孤独甚 
至怨恨,因而奠定了集体行为发生的前提条件。聚众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符号互动过程。他把这一过程称作循环反应[5]。循环反应过程有三个阶段:集体磨合、集体兴奋和社会感染。在第一阶段,一个群体性中的个体开始不安并信谣、传谣;在第二阶段,随着不安定感的增强,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染并产生某种共同的愤怒情绪;最后,随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染力和愤怒感继续增强,循环反应就进入第三阶段—爆发集体行为。继布鲁默之后,美国社会学家特纳提出了突生规范理论。特纳认为,集体行动的产生需要某种共同的心理,包括共同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或共同的愤恨。这种共同心理形成的关键,是聚众中某个共同规范的产生。特纳还认为,聚众中的共同规范产生于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在规范产生过程中,一个符号性事件以及与之相伴的谣言往往会起到关键作用。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符号性事件和谣言都会导致集体行为规范的产生。只有当一个符号性事件以及相伴的谣言能够引起大众的一致反感时,才会围绕着这一符号产生某个共同看法或规范,并引发一场针对那个符号的反感或仇恨以及相应的聚众行动。美国社会学家康豪瑟在对托克维尔理论进行改造的基础上,于1959年发表《大众社会政治》一书,提出了“大众社会理论”。康豪瑟提出,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三层的:政治精英——中层组织——民众。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提出了加值理论(价值累加理论)。在他的理论中,社会结构因素占有很大比重。1970年,美国社会学家格尔在《人们为什么要造反》一书中提出了“相对剥夺感”的概念[6]。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某种价值期望,而社会则有某种价值能力。当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的价值能力小于个人的价值期望时,人们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越大,人们造反的可能性就越大,破坏性就越强。他把这个过程称为“挫折一一反抗机制”。1973年,约翰等学者分析,在美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运动越来越成为一项专业化的活动,这就意味着,应对这种专业化的群体性事件,必须采取更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7]。1982年,麦克亚当分析了1930年到1970年美国黑人的群体性事件,研究了美国的社会风险应对措施[8]。道格拉斯则将文化与社会稳定风险联系起来,认为文化对于社会群体性事件有一定的影响[9]。1990年,莱特认为弱势群体的诉求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如果解决不好他们的诉求,就极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10]。1998年,巴巴雷特认为在社会稳定事件中,情感因素非常关键,必须注意稳定好各个群体的感情状况 
 [11]。hochschild 和mccarthy等人,也对社会稳定从不同角度作了分析[12],提出了一些基础性理论思想观点[13]。1995年,格林认为应对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不应当只看表面的东西,还应当探寻内在的关联要素,找出最为关键的问题[14],正如科林斯提出的要真正理解民众的诉求[15]。2004年,维克托分析了中国一些城市的不平等现象,认为这些不平等有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16]。2006年,borisporfiriev分析了欧洲的一些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案例,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17]。詹姆斯、苏珊等人,则从另外的视角分析了社会风险问题[18],有的把生物学知识引入社会学管理之中[19]。1999年,保罗建立了一个量化的模型,用于分析评估社会风险状况[20]。克莱尔同样也是分析研究了风险评估模型[21],约翰斯则是从感知的角度分析了风险评估问题[22],这成为定量分析的一个有益补充,巴鲁克[23]和麦格雷戈[24]在感知风险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综合来看,国外的一些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但是,国外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基础性分析,况且国外的经济体制与国内大不相同,投资环境也相对成熟,民众对于投资风险的认知度也比较高,因此,在风险防范分析过程中,有些观点和措施,与中国的国情也不完全相符,需要有筛选的借鉴与参考,而实际上,应当更多地关注国内的文献资料。
1.3.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专门针对产权式商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及社会稳定风险相关文献,很难查到,但关于群体性事件、社会稳定风险单独的文献资料非常多,一些观点和分析对于本选题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群体性事件研究方面,2017年,肖振伟在《群体性事件与加强地方政府应对能力建设——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视角》,从信息公开的视角,分析了当前新媒体对于地方政府应对能力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与建议[25]。2017年,胡联合在《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及其启示》一文中,分析了价值累加理论、资源动员理论等六种理论,并综合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提出了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26]。2016年,罗筠在《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空间视角:以d村群体性事件为个案》一文中,以一个村为案例,分析了这个村的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后续发展的动因,对于集体行动的认同构建、信息传递、社会怨恨等方面,分析了如何从一个小的个案发展成为影响巨大的社会群 
体性事件[27]。2016年,杨晓虎在《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广东经验及其启示——以科赛社会冲突理论论为视角》一文中,结合科赛的社会冲突理论,分析了各类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和解决对策[28]。2016年,陈德鸿在《群体性事件的媒体报道思考》一文中,认为在群体性事件当中,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媒体应当公开化、透明化,这样才能更有利于赢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29]。2016年,郝树源在《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与处置对策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如暴力性、非理性、复杂性等,并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了这些问题的处置对策[30]。2016年,鲍宜周在《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当前群体性事件带来的重大危害,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措施[31]。2016年,王玉宝在《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其治理对策》一文中,分析了群体性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32]。2016年,陈俊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预警指标构建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应对网络舆论的预警具体指标体系[33]。2016年,刘晋[34]和武小平[35]等人,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办法和路径措施,张错[36]则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成因问题。2016年,程子豪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公民新闻的反思问题[37],焦雯静则分析了公民政治参与问题[38]。2016年,陈烨在《群体性事件的阶段性预防机制研究》一文中,分阶段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演化与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办法[39]。
在社会稳定风险方面,2016年,赵园园则从法律的视角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策[40]。2015年,唐钧出版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一书,其中,对于社会稳定的风险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他研究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模型和流程,对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准备与筹划、风险识别、风险定级、风险内部控制、外部合作等,都作了具体详细的分析[41]。国内还有其他学者对社会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陈毅2013年出版的《风险、责任与机制》一书[42],张乐2012年出版的《风险的社会动力机制》一书[43]等,2012年,樊成玮出版了《拆迁冲突化解机制》一书,专门从拆迁的视角分析了社会稳定问题[44],姜平则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角度作了分析[45],卓立筑结合新的形势,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处理[46],刘尚华建立了一套社会稳定的科学评估体系[47],胡建一[48]、付翠莲[49]也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问题作了研究,王银梅还专门研究了社会稳定及预警机制[50]。 
在产权式商铺研究方面,2016年,姚忠伟在《产权式商铺纠纷及其防范化解对策思考》一文中,提出产权式商铺的纠纷已经成为社会治理难题[51]。2015年,沈晖从法律角度上分析了虚拟产权式商铺产权登记方面存在的法律困境[52],戴炜则分析了虚拟产权式商铺的法理问题[53]。2013年,于美香专门研究了投资带租约产权式上铺的利弊与风险规避办法[54],贾秀玲则分析了产权式商铺的风险问题[55],孙多提出了产权式商铺的风险规避策略[56]。可以说,国内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于社会稳定风险、群体性事件作了深入研究,对于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但深入来看,国内研究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分析社会应急事件、社会稳定、产权式商铺风险问题较多,但将社会稳定、突发事件与产权式商铺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许多文献分析就事论事,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二是具体的案例分析较少,这与国内产权式商铺实践相对较少有关系,也与这方面的公开资料相对较少有关系。三是系统性全面分析的理论文献较少。这也是本选题以万豪国际为例,分析产权式商铺运作带来的社会稳定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2. 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分析产权式商铺开发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并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提出有效预防产权式商铺带来的社会稳定风险的预防措施和体制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章节: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对比分析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档案资料法
    1.4.4 调查访谈法
第2章 基础理论分析
2.1 产权式商铺相关理论
   深入分析产权式商铺的特点,包括主体多样性、纠纷突发性、法律关系复杂性以及预期收益不稳定性等。
2.2 风险管理理论
   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等理论
2.3 社会稳定管理理论
   主要分析如何防范和解决社会稳定事件
第3章 国内产权式商铺运作的社会稳定风险防控存在的普遍问题
3.1 产权式商铺运作风险方面的总体现状
3.2 社会稳定风险存在的突出问题
3.2.1 风险要素识别不准确
主要是对于商铺运作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信息掌握不够及时。
3.2.2 风险评价不科学
主要是对于事件分析判断不科学
3.2.3 风险控制措施不力
风险化解、风险应对效果不明显。
3.2.4 保障措施不完善
制度问题、人力物力配备、群众工作方法等。
第4章 对万豪国际项目引发社会稳定事件的剖析
4.1 项目简介
   之所以选择这个项目,主要是因为具有典型代表性,一方面,万豪国际项目设计之初,涵盖了住宅公寓、普通商铺与产权式商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层是普通沿街商铺;二层是产权式商铺、楼内商业步行街;三层以上是公寓住宅。最后爆发投资者不满的,恰恰是二层的产权式商铺,其他领域的矛盾冲突较小,这说明产权式商铺运营确实风险大。
4.2 事态的发展与控制
4.3 引发的深层次反思
    在引发思考方面,结合国内其他案例一同分析,如北京的巨库项目、天津的家世界项目、南京的时代广场项目等,分析在现阶段,产权式商铺运营确实存在诸多的问题。
第5章 产权式商铺社会稳定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
5.1 社会稳定风险识别系统
5.1.1 加强信息搜集
5.1.2 梳理汇总数据
5.2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系统
5.2.1 了解群众的诉求
5.2.2 作出预测分析
  5.3 社会稳定风险评价系统
5.3.1 确定风险等级
5.3.2 作出预警提示
5.3.3 做好应急预案
5.4 社会稳定风险控制系统
5.4.1 及时做好疏导
5.4.2 解决群众诉求
5.4.3 建立长效机制
5.5 社会稳定风险防控的全过程保障系统
5.5.1 加强产权式商铺运作管理
5.5.2 及时进行政务信息公开
5.5.3 强化宣传引导
5.5.4 建立问责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2.2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对于群体性事件、社会稳定风险的相关文献和基础理论进行梳理,构建有助于研究产权商铺带来群体性事件的基础理论框架。
第二,对于万豪国际项目案例进行全面剖析。
第三,结合案例分析,全面分析当前我国产权式商铺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分析能够给业主带来重大影响的问题。
第四,结合产权式商铺带来的问题以及触发群体性事件的安全隐患,研究提出该领域社会稳定风险的防控措施。
3.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可行性分析
3.1 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第一,对比分析法。主要是在研究现状分析过程中,对比了国内和国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在产权式商铺存在的问题分析和对策分析过程中,也通过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对比分析,找出了共性的问题和对策。第二,案例分析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一些产权式商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会结合国内发生的一些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第三,文献资料法。在研究过程中,会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通过资料的分析,掌握理论研究情况,并剖析问题、提出对策。第四,调查访谈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会利用同学、亲戚、朋友关系,与一些商业地产开发公司员工、产权商铺购买者、政府工作人员等,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看法,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3.2 技术路线
本选题拟采用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主要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相关的研究现状,并界定概念、构建基础理论框架。之后,结合产权式商铺运作的具体情况,分析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具体原因。最后,研究提出产权式商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与建议。具体来讲,主要是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系统,并强化保障措施的完善。
图3-1 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
3.3 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的保障措施:第一,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和主要框架;第二,按照确定的研究方向,搜集相应的文献资料,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第三,寻求同学、朋友以及亲属的帮助,查找国内产权式商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析社会稳定风险的成因。第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及时向老师、同学请教,特别是经常与导师探讨相关课题内容,确保按照进度保质保量完全课题研究。
4. 课题的创新性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将群体性事件的触发原因定位于产权式商 
铺运作,这使得研究范围大大缩小,分析更具针对性,这种论文设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在分析产权式商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过程中,会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创新性观点。第三,本课题最重要的创新在于提出产权式商铺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预防机制,特别是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方面的一些措施和对策分析方面,会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5. 计划进度和预期进展效果
......................................
 
参考文献
[1] 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0 
[2] 古斯诺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 park,robert ezra,and burgess,ernest w.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j]. new library world, 1921
[4] blumer, herbert.elementary collective behavior[j]. new outline of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1946
[5] 路皮特?布鲁默.群体过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 泰德?格尔.人们为什么造反[m].北京:北京大学,2003 
[7] john mccarthy,and mayer n.zald. the trendof social movement in america[j].professionalization andresource mobilization, 1973
[8] mcadam,doug.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j]. new library world, 1982
[9] douglas, mary, wild avsky, aron. risk and culture[j]. ***ion of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1982
[10]  wright,s. c.,taylor,d. m.,moghaddam,f. m. responding to membership in a disadvantaged group: from acceptance to collective protes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1990
[11]  j. barbalet. emotion,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a macrosociolog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j] . 1998
[12]  hochschild ar.emotion work, feeling rules, and social structur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9
[13]  mccarthy john d,zald mayer n. 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a partial theory[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7
[14]  greenwald a g,banaji m r.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 self-esteem, and stereotypes[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
[15]  d bobrow,a collins.repres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studies in cognitive science[j]. 1975 
[16]  victornee,yangcao.  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firm: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04
[17]  borisporfiriev. managing crises in the eu: some reflections of a non‐eu scholar[j] .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2006
[18]  jame s tansey. ’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 ’: a response to sjoberg[j] .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2004
[19]  les levidow,susan carr,david wield. regulating biotechnological risk, straining britain’s consultative style[j].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1999
[20]  paul slovic.  trust, emotion, sex, politics, and science: surveying the risk-assessment battlefield[j] . risk analysis, 1999 
[21]  claire marris,ian h. langford,timothy o’riordan.  a quantitative test of the cultural theory of risk perceptions: comparison with the psychometric paradigm[j] . risk analysis, 1998
[22]  pidgeon n,,hood c,jones d, et al. risk: analysis, risk perception[j]. perception and management, 1992
[23]  slovic,paul,fischhoff,baruch,lichtenstein,sarah,kates,robert w.,hohenemser,christoph,kasperson,jeanne x.characterizing perceived risk[j]. perilous progress: managing the hazards of technology, 1985
[24]  macgregor, d.g.,fleming, r. risk perception and symptom reporting[j]. risk analysis, 1996
[25]  肖振伟.群体性事件与加强地方政府应对能力建设——基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7(1):53-54 
[26]  胡联合.群体性事件的演化机理及其启示[j].探索,2017(2):76-77 
[27]  罗筠.群体性事件研究的空间视角:以d村群体性事件为个案[j].中国行政管理,2016(6):98-99
[28]  杨晓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广东经验及启示——以科赛社会冲突理论为视角[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6(6):43
[29]  陈德鸿.群体性事件的媒体报道思考[j].电视研究,2016(7):58-59
[30] 郝树源.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与处置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6(10):44
[31] 鲍宜周.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研究[j].管理观察,2016(11):59-60 
[32]  王玉宝.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其治理对策[j].行政与法,2016(5):66
[33]  陈俊.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指标构建研究[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6(4):82-83
[34]  刘晋.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路径优化研究——基于“脆弱性”分析[j].企业导报,2016(3):74-75
[35]  武小平.群体性事件的科学预防和有效处置[j].发展,2016(4):93-94
[36]  张错.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商,2016(4):78
[37]  程子豪.群体性事件中公民新闻的功能与反思[j].新闻研究导刊,2016(6):73-74
[38]  焦雯静.群体性事件频发背景下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6(8):112
[39]  陈烨.群体性事件的阶段性预防机制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10):66
[40]  赵园园.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法制思维[j].山西师大学报,2016(11):57-58
[41]  唐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2]  陈毅.风险、责任与机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43]  张乐.风险的社会动力机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44]  樊成玮.拆迁冲突化解机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2
[45]  姜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1
[46] 卓立筑.新形势下公共危机预防与处理对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
[47]  刘尚华.社会稳定的科学评估体系研究[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2011
[48]  胡建一.公共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与评估概论[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49]  付翠莲.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1
[50]  王银梅.社会稳定及预警机制研究[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51] 姚忠伟.产权式商铺纠纷及其防范化解对策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6(4):28-29
[52]  沈晖.虚拟产权式商铺产权登记的法律困境与对策[j].中国房地产,2015(10):38-41
[53]  戴炜.虚拟产权式商铺的法理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15(7):32-35
[54]  于美香.投资带租约产权式商铺的利弊与风险规避办法探析[j].经济师,2013(3):17-18
[55]  贾秀玲.我国虚拟产权式商铺的风险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12):9-11
[56]  孙多.产权式商铺投资的风险与规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8):35-37
关闭
15549057355 工作日:8:00-24:00
周 日:9:00-24:00
   微信扫一扫